2021-05-24
拿督鄭博見DAC(Dato'Anthony Cheng)
編按:曾獲「華人楷模年度人物」、馬來西亞拿督鄭博見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原本症狀輕微、在家自我隔離的他,染疫14天後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命危。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拿督鄭博見公開染病全過程,他以自身經歷奉勸確診病患一定要做血液和肺部X光檢驗,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 事實上,台灣與國外都曾發生多起COVID-19 患者,猝死在家中的悲劇,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說明,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該患者的症狀會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可以正常應答,甚至還能滑手機。由於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要送進急診時,往往已經太遲了。 然而,在疫情延燒時期,冒然衝急診是很危險的舉措,那麼,在家自我隔離的確診者,該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現「隱形缺氧」呢? 黃軒醫師強調,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德國研究顯示,COVID-19確診者中,只有32%會出現「隱藏缺氧」症狀。另外,出現合併隱藏缺氧症狀的染疫者死亡率只有18%,甚至比出現合併典型呼吸困難衰竭症狀的染疫患者死亡率約30%,還要來得更低。 黃軒醫師建議, 若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不安心,可以考慮購買「血氧濃度計」或是有些智慧手錶就有提供血氧偵測功能,若低於90%就要提高警覺。 美國的作法也很值得參考,一開始由醫護人員確認輕重症、分艙分流後,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在家自我隔離期間,由家庭醫師遠端視訊看診、隨時掌握病情,這也值得台灣借鏡。 最後,再次提醒,此時千萬不要輕易衝急診室,不但讓醫療量能負擔加劇,由於急診室可能充滿各種變異病毒,不小心帶病毒回家就得不償失囉。 以下是大馬拿督鄭博見染疫的親身告白:
閱讀更多
2021-05-07
NOW健康
食道癌被喻為老男人癌症,9成患者為50至70歲男性,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陳志毅提醒,除了抽菸、喝酒、嚼檳榔之外,胃食道逆流患者也是高危險族群,以致食道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提醒「火燒心」民眾如自覺吞嚥卡卡,務必積極就醫檢查。
閱讀更多
2021-04-29
照護線上
心臟疾病導致的 死亡人數 長年盤據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根據健保公開資料庫分析,2018年未滿50歲被診斷出有心肌梗塞風險的病患相較於2015年多出了25%。因為心肌梗塞而就醫的人數達到48639人,光是2018年全台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送院的人數,總共就有1萬6125人。這項數據顯示出國人心臟方面的問題不僅有人數增加,還有年輕化的趨勢。
閱讀更多
2021-01-21
NOW健康
48歲的汪小姐,對飲食有自己堅持的喜好,愛吃辣的她,三餐的基本配備就是1罐辣椒醬一定要準備在桌上,還要再來上1碗熱熱的湯,溫度最好是冒煙微燙口。由於工作忙碌,為了犒賞辛勞的自己,每天回家前都會固定在住家樓下的便利商店帶上1手啤酒,再打開電視追劇1個人獨自喝光啤酒,享受微醺快感。重口味的飲食習慣在同事眼中,都笑稱她是「酒國辣妹」。
閱讀更多
2020-10-11
張適恆
2019年4月初,全球媒體很有默契的,刊載了同一則新聞。是什麼新聞這麼受到全球媒體共同矚目?不是中美貿易戰,也跟恐怖主義沒有關係。而且跟這些比起來,它對你的影響可能更為深遠。
閱讀更多
2020-08-05
楊雅婷
中年男女約每2人就有1人腰圍超標的現象並不能以平常心看待,這種因荷爾蒙變化導致的代謝力下降,將從內臟脂肪堆積、腰圍變粗開始引爆一連串的三高連鎖反應,若不即時管控腰圍,結果就是三高慢性病。
閱讀更多
2020-07-28
上野千鶴子
一提到單身一族的晚年生活,馬上就會聯想到「孤獨死」這個字眼。我也曾提及,世上似乎將死亡分為「正確的死法」和「不正確的死法」,而且孤獨死正是一般人眼中「不正確的死法」。
閱讀更多
2020-07-22
楊雅婷
炎炎夏日,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也要特別當心。如果發生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徵兆。
閱讀更多
6/ 13
第 6頁,共 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