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病床

顯示第 21122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228

老後獨居的9大風險,你真的完全了解嗎?

tCol 2018-06-11

時報出版

老後獨居的9大風險,你真的完全了解嗎?

劉爺爺退休後返鄉,由於親族都已遷居都市,劉爺爺平時獨居祖厝,過著恬靜的田園生活。清明時節,大家族返鄉,正準備出發去墓地祭掃時,才剛走到屋前的曬穀場,劉爺爺雙腳麻痺,差點往前仆倒,還好眾親族都在身旁,趕緊攙扶回到正廳坐下。

閱讀更多

「父親的死教會我的事」看遍生死…安寧醫師的深情告白

tCol 2018-05-10

遠流出版

「父親的死教會我的事」看遍生死…安寧醫師的深情告白

在安寧療護的現場, 免不了要面對各種臨終的場面。以我來說, 每年就必須與一百二十名以上的患者道別。從事安寧療護經過了約八年, 我開始相信「應該盡可能讓家屬參與患者的臨終」,也以此為目標而努力。

閱讀更多

《病人自主權利法》明年上路 民眾可預立醫療決定

tCol 2018-04-16

林芷揚

《病人自主權利法》明年上路 民眾可預立醫療決定

孫夢萍女士原從事舞蹈教學工作,獨自撫養兩個子女長大,日前發生車禍,幾乎使她全身癱瘓。為了不讓孩子未來在她 病床 旁忍受悲傷的同時,還要為了做出醫療決策而痛苦,孫女士根據《病人自主權利法》,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預立醫療決定,與孩子達成臨床情境的共識。

閱讀更多

跟著中風父親在各醫院流浪 照顧者的真情告白

tCol 2018-04-09

戚海倫

跟著中風父親在各醫院流浪 照顧者的真情告白

「快來啊,你爸出事了!」凌晨三點,媽媽突然叫了起來,小西(化名)與哥哥嫂嫂從睡夢中驚醒,急忙趕到爸媽房間,看見媽媽正試著為73歲的父親放血,哥哥趕忙叫救護車,將已經失去意識的父親緊急送往醫院。

閱讀更多

失智症患者打人怎麼辦?醫:不要爭辯、轉移注意力

tCol 2018-03-19

愛長照

失智症患者打人怎麼辦?醫:不要爭辯、轉移注意力

很多中度以上的失智症患者會開始出現譫妄、妄想和幻想的症狀,讓照顧家屬疲於奔命。 其實只要配合藥物治療與照顧技巧,即使症狀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仍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閱讀更多

鄰床又換人了…陪母親在醫院流浪的日子

tCol 2017-12-21

愛長照

鄰床又換人了…陪母親在醫院流浪的日子

病床 空了一個,下午很快就移進另一位新的病友。而母親的鄰居們,就不知換過多少次,有時候轉院再次轉回時,還會遇到相同的病人。這時候他們就好像認識很久似的打著招呼,關心對方病情,為彼此打氣。

閱讀更多

3歲街上要飯、長大當夜總會舞女!影后惠英紅翻轉歹命的人生智慧:不死,就會過去

tCol 2017-11-22

陳亭均

3歲街上要飯、長大當夜總會舞女!影后惠英紅翻轉歹命的人生智慧:不死,就會過去

2021/07/22金馬影后惠英紅將有新片上映!一改《血觀音》精明犀利面貌,在8/13即將上映的電影《感動她77次》中,飾演阿Sa蔡卓妍的傳統媽媽,面對老公的個性粗暴,她為了為完整的家,把委屈只能往肚裡吞。許多人稱讚61歲的惠英紅,演技很有「生活感」,對她來說,這是討生活不得不練出來的能力。在紅燈區賣口香糖、夜總會跳舞⋯⋯,生活雖然困厄,但她堅信,時間讓挫折過去,留下堅毅。

閱讀更多

「什麼時候趕回來才來得及?」  安寧醫師最不願聽見的問題...

tCol 2017-10-27

許禮安的安寧療護與家醫專欄

「什麼時候趕回來才來得及?」 安寧醫師最不願聽見的問題...

過去在安寧病房時,時常有些末期病人的家屬會問我:「什麼時候趕回來才剛好來得及?」我不客氣的說:「趕回來是要做什麼?病人還清醒的時候不趕快回來陪伴,等昏迷不醒時才回來能做什麼?等到親人要留一口氣回家才趕著回來,如果不是做給左右鄰居看的,不然就是要來分遺產而已!」

閱讀更多

危險因子篇》逾四十國早已「封殺」 它 台灣在等什麼?及早發現治癒機率高 免費癌篩應考慮擴大範圍

tCol 2017-08-17

張朝鈞

危險因子篇》逾四十國早已「封殺」 它 台灣在等什麼?及早發現治癒機率高 免費癌篩應考慮擴大範圍

台灣平均每五分鐘就有一人確診罹癌,每十一分鐘有一人因癌症死亡;醫療持續進步,多數癌症也都能夠有效檢出,但癌症死亡人數為何還居高不下?

閱讀更多

轉嫁失能風險,要選擇長看險、類長看險還是殘扶險?

tCol 2017-08-14

徐易琳

轉嫁失能風險,要選擇長看險、類長看險還是殘扶險?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推估,長期照護的潛在需求為7~9年,加上行政院衛生署的報告也顯示,平均照護時間也高達7.3年。假設每月照護費用25,000元計算,平均總共照護費用支出就高達220萬,對於一般家庭而言是相當沉重負擔,因此需要透過保險轉嫁這些風險。只是,要轉嫁失能風險,應選擇「長看險」、「類長看險」還是「殘扶險」呢?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