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7
老楊的貓頭鷹
在網路上看過一個很紅的問題:「出生在三四線城市,父母不能為我的事業帶來任何幫助,我應該對他們心存感恩嗎?」有個高讚數的留言是:「父母把你拉拔長大,沒讓你留下殘疾,沒給你遺傳疾病,盡他們所能來滿足你,也沒有出現什麼問題連累你,就配得上你的感恩戴德。」很多人就像是從小在優渥的溫室裡長大的花花草草,覺得風和日麗是理所應當的,根本就不知道有風雨這種東西,所以不覺得有感恩的必要。這種人自己沒辦法做到完美無瑕,卻總奢望父母能夠毫無缺陷。面對失敗時,他們總是把問題怪罪到原生家庭頭上:是父母的出身太差,導致自己爬不到想去的位置;是父母的能力太差,所以無法為自己的感情、家庭或者事業提供幫助……這種人整天要求父母不催婚、不嘮叨、不多管閒事,要求父母像國外的父母那樣離自己遠遠的。但是,買房的時候卻要找他們要頭期款,有了孩子要找他們幫忙帶小孩,遇到困難了就臉不紅氣不喘地向他們伸手要免費的幫助。
閱讀更多
2024-11-06
老楊的貓頭鷹
趙小姐總能守住她的原則,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朋友,她的態度都是一樣的:「不越界,我們就愉快地玩耍;越界了,我管你是誰。」有個多年沒聯繫的同學 突然 找趙小姐閒聊,繞了好大一個圈子才開口借錢,說要買房子。對方先是聲淚俱下地講述了家庭的艱難,然後描述了和男朋友一起買房的難處,最後又說起了自己當下的諸多不如意。趙小姐回覆道:「不好意思,我早就跟自己訂了原則,除非是救命,否則絕不和人發生任何金錢聯繫。」對方顯然沒料到她會這麼說,支支吾吾了好一會才掛斷電話,然後就在動態裡寫道:「怎麼會有這種人啊,怎麼這麼冷血?為什麼就不能善解人意一點呢?」
閱讀更多
2024-11-05
老楊的貓頭鷹
大學考之後,我一直都在人海裡漂。遇上過節的日子,我也會覺得那月亮像是長了牙,把我這個異鄉人咬得發疼。我也曾渴望過有一群人能夠一起玩,也曾想過要融入某個集體之中,也曾因為恐懼孤獨而渴望與人為伴。但是,每當我試著合群一次,我對孤獨的好感就會上漲一分。有時候是,我想去自習,別人想去打遊戲;我想去跑步,別人想去逛街;我想週末去看個展,別人想週末看個劇。有時候是,別人談的話題,我絲毫不感興趣;別人猛誇的明星,我根本就不認識;別人吐槽的某某,我竟然非常喜歡。還有的時候是,我講得情真意切,對方卻表現得相當敷衍;我不吐不快,對方卻視若無睹。這種感覺就像是,我掏心掏肺地跟你講我身上每個紋身的故事,它們分別代表了逝去的愛情、漸行漸遠的友情、無處安放的青春、遙不可及的夢想……而你開口的第一句是:「那你是不是不能考公務員了呀!」久而久之,我習慣了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自習、一個人過生日、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旅行……
閱讀更多
2024-11-05
恩蔵絢子
能夠讓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痊癒的藥,至今還找不到。不過,能夠延緩病情的藥,應該是有了。那些藥既然能夠延緩病情,也是目前在治療上的唯一選擇,所以我們在醫院拿了藥,並且決定讓母親服用。在醫院判定母親確實得了失智症後,我在回家的車上思考著:我們還能做些什麼,雖然無法治癒,但我們應該還能做點什麼吧?
閱讀更多
2024-11-04
NOW健康
許多人擔心白內障手術引起併發症而遲遲不敢做手術,但實際上這些併發症發生的機率相當低。相反地,若延誤治療,過熟的白內障可能引起青光眼等併發症,導致視力惡化,嚴重者更可能失明。因此,當白內障已影響日常生活時,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做治療。
閱讀更多
2024-11-01
卓良珍
目前臺灣對失智症的診療,以「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為主。由於失智症是一種症候群而非單一疾病,為了找出原因,醫師通常會探究以下問題:
閱讀更多
2024-11-01
蔡曉萱 整理
冬天是腦中風好發季節,高齡者一旦中風往往會造成語言、行動能力受損。台北一位72歲蕭姓老翁晨起買菜時 突然 無法站起,兒子發現有異隨即送醫,診斷為小腦中風。蕭老先生經歷兩度手術,雖撤除氣管內管可自主呼吸,但意識混淆、口齒不清,行動能力也受影響。想不到經過中西醫合療,老先生3天就能清楚說話、1週後能下床站立並扶著床沿走路,從臥床到自己走出醫院、甚至還能爬樓梯,實現親自走回台北4樓住家的奇蹟。
閱讀更多
2024-10-29
蔡曉萱 整理
近年來,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俗稱「腳中風」)有年輕化趨勢,好發於45歲以上族群。這種疾病在天氣轉涼時特別容易發作,一旦發生,短短數小時內就可能危及性命,甚至面臨截肢危機。成大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迪詠特別提醒,冬季是腳中風好發期,若出現腳部 突然 冰冷、劇痛等警訊,應立即就醫。
閱讀更多
2024-10-29
呂秋遠, 曾學立, 劉孟哲
便利商店對我來說,是一種安全感,下班回家前進到便利商店,我通常穿著西裝,帶著忙碌一天的皺褶,已經歪一邊且鬆散的領帶,胡亂或任性地買一些啤酒或是想吃的食物,作為一種犒賞或懺悔的儀式,像是中元普渡的大禮包一樣,裝滿五塊錢的大型購物袋,然後用一種彷彿劫後餘生的罪惡感,落荒而逃。
閱讀更多
2024-10-29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很多人在使用手機時,會使用「深色模式」,認為這樣比較不傷眼睛。但是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這樣反而會增加「高對比」,負擔更大,對視力是一種傷害,看久了還有可能會引發暈眩。
閱讀更多
7/ 30
第 7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