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1
中央社記者侯姿瑩
編按:新加坡在後疫情時代,重新對外開放、在東南亞地區取消旅行限制,很大程度上已經恢復疫情流行前的日常。不過,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五一勞動節的談話指出,全球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各國央行緊縮政策,新加坡必須為更多的經濟挑戰做好準備,他也警告,明年全球經濟可能面臨衰退。李顯龍說因為俄烏戰爭,為新加坡年初原本抱持謹慎樂觀的新冠疫情復甦前景蒙上陰影:「新加坡人已經感受到戰爭對生活成本的影響,新加坡每年因為能源價格上漲,而遭受80億新幣(約454億港元)的打擊。」(原文刊登於2022/4/26,更新時間為2022/5/1)
閱讀更多
2022-04-29
何權峰
有一對衣衫破舊的母子到了一處風景區遊玩,他們雖然沒有錢,但還是玩得非常開心。當那對母子逛到了有攝影師在幫人拍紀念照的地方,拍照人站立的後面背景是整個風景區最美麗的地方。
閱讀更多
2022-02-24
翁申霖
新冠(COVID-19)疫情在全球肆虐已逾2年,至今有國家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也有國家仍持續「清零」,目前台灣則在兩邊拉鋸著,也準備往開放的路前進。面對多國持續放寬政策,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台灣最後一哩路,最大的難題是「要如何讓台灣人離開舒適場域」,開始面對病毒入侵本土後的現實面。
閱讀更多
2022-02-18
何妤玟
有一本書叫做《愛的五種語言》(The Five Love Languages)。書裡描述了五種表達愛和感受愛的方式。那五種方式分別是:肯定的言語、服務的行動、真心的禮物、精心的時刻,以及身體的接觸。
閱讀更多
2022-01-24
賴佩霞
我很欣賞細胞生物學家布魯斯.利普頓(Bruce Lipton),他曾在史丹佛大學進行史無前例的幹細胞研究,他深信,只有當靈性與科學結合,人們才會知道如何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利普頓投入細胞與基因研究三十多年,得到的結論是:「信念操控生命。」
閱讀更多
2022-01-22
老黑看世界
Jobs fill your pocket but adventures fill your soul.(工作填滿皮夾,冒險填滿心靈)
閱讀更多
2022-01-21
林信男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傳染力更強的變異株Omicron,讓疫情前景,面臨更多不確定性,究竟該堅持「清零」或選擇「與病毒共存」,各界看法不一,難有定論。
閱讀更多
2022-01-07
蕭婷方
世界疫情再起,隨著年節國人返鄉人潮強勢進入台灣社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6)日更鬆口,Omicron病毒已經進入本土社區,「有幾波傳染可能性」,台灣的防疫韌性再受挑戰。據衛福部統計,至今日為止,Omicron確診者累計已達150件。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本土感染12名確診患者、境外移入138例個案,全數都完整接種2劑疫苗、屬於突破性感染。指揮中心目前以擴大匡列隔離、採檢,及調整第3劑接種策略因應。不過,公共衛生專家、長庚大學副校長許光宏提醒,當境外移入確診個案越來越多,防堵境外戰場延伸就是重點,「現在社區已經有個案(入境逾14天後才發現確診者)才要出來了!」若未儘速建立返國旅客流向追蹤機制,恐成防疫破口。
閱讀更多
2022-01-05
川原卓巳(Kawahara Takumi)
人是群居動物,從小到大我們經常聽到如與人為善、團結力量大、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等,希望能縮小個人意識以創造最大的 群體 價值。在這樣的框架下,大部分的人很容易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甚至因此迷失自我,或努力維持與大家相同的步伐,避免成為異類,整個社會仿彿都在鼓勵大家隱藏個人特色,不斷複製他人的人生。不過,現在的價值觀已經截然不同了。隨著科技進步,人們的生活環境已經進入全新的世代,價值觀也隨之變化,現在的社會更鼓勵大家展現個人特色、表現出最獨特的一面。這是個愈來愈不需要委屈求全的世界,不需要再用「不合理的磨練是訓練」、「蹲低才能跳更高」這類的話鼓勵自己忍耐。
閱讀更多
2021-11-17
林靜芸醫師
張教授在大學教歷史,替許多名人寫過回憶錄,長期訪談讓她對老者有很深入的觀察,她的結論是充滿勳章的房間、留戀過往的心境,是衰老的推手。
閱讀更多
5/ 12
第 5頁,共 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