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7
李易紓
《今周刊》今天周四(10/7)舉辦第五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跨海邀請專攻高齡健康的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老年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長島田裕之,分享如何預防失智症、肌少症。島田裕之在演說中,拿出醫學研究數據,證實做到「享受運動」、「與人群保持互動」、「注重營養攝取」這3點,就能有效延緩失智症、肌少症的發生,讓不健康餘命縮短。另外,立法委員、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張育美、金管會證期局前局長王詠心、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嘉義縣縣長翁章梁、醫師作家李偉文、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許瑞云也輪番上場,聊聊在中年後的熟齡人生,要面對的 老後 長照、健康、理財、心靈成長等課題。
閱讀更多
2021-10-04
郭美懿
與邱樹嘉的約訪,是透過臉書Messenger聯繫。不同於許多荒蕪一片的老人帳號,87歲的他慣常在夜間上線,不時發表近況,勤於回覆臉友訊息,版上眾多踩著高蹺、變裝演出的逗趣照片,正是他為人熟知的「不老頑童」標誌。「現在科技很好,網路上有什麼訊息都看得到,最近還有人發訊問我,9月、10月解封後有沒有活動?」他樂呵呵地笑說。
閱讀更多
2021-09-08
郭美懿
因為疫情之故,導遊張明石有好長一段時間沒帶團了,80歲的老人家卻仍直嚷著沒時間,「我書桌上一堆紙片沒整理,外頭看到不認識的花、樹,就趕快抄起來,回來查資料、建檔,還有英文單字要背,而且學生也會打來問東問西,時間不夠啊!」時時做好準備,才能在疫後報復性旅遊潮裡隨時ready!1941年出生的現役導遊張明石,至今沒把退休放進人生規劃裡。
閱讀更多
2021-09-07
呂秋遠
孝親費,學名叫做「直系親屬扶養費」,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長輩認為「兒女要給父母,不給會有報應」的錢,因為加上「孝」字,給的時候會比較高尚,所以稱之為孝親費。孝親費到底該怎麼給?每個人當然都可以有自己的標準,但是,要求兒女一定要給,或者一定要給一定的數額,這就會是「當初的理想和願望還在胸懷,只是被無情的現實掩埋」了。
閱讀更多
2021-09-03
枡野俊明
很多人退休了,終於有了自己的時間,卻不知要做什麼才好。結果整天什麼也沒做,晃來晃去天就黑了。這樣的人就是那種被老伴嫌棄幹嘛一直待在家裡、被取笑是「黏在身上的濕落葉」的人吧。
閱讀更多
2021-09-03
呂秋遠
我的伴侶生病了她不懂先生這句話的意思,他竟然把悲傷當成嗜好?這不就是自討苦吃嗎?有誰會喜歡陷入悲傷的情緒當中,竟然會是嗜好?
閱讀更多
2021-09-03
呂秋遠
老人的玩笑:「你們都要我寫遺囑,到底要我寫幾份?」大兒子對他說:「這次來,就是希望爸爸可以公平地把遺產做好分配,您只要再寫一份,我們就不會來煩你了。」
閱讀更多
2021-08-27
呂秋遠
這個套房不大,但至少是她完整的地盤,也有個小廚房,可以做點她自己喜歡的餐點。她還是繼續在公司上班,但是據同事說,她的氣色完全不一樣。
閱讀更多
2021-08-26
吳家揚
投資台股30多年,投資經驗可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摸索期,從高中(1986年)到服役結束(1996年),利用10年的時間打底,主要是邊做邊學,也是運氣好,賺到的錢有落袋為安。第二階段爆發期,從工作(1996年)到42歲科技業退休(2011年),也是邊做邊學。但運氣更好,不但有錢可以加碼,還享受一次IPO大賺的滋味。第三階段是過第二人生的階段,已經超過10年但還未結束,一樣是邊做邊學。這階段「新增項目」:融資融券操作、期貨選擇權操作、投資型年金險保單,還有美股IPO股權投資。
閱讀更多
2021-08-24
徐慶玶 醫師
92歲的奶奶,駝著背、步伐緩慢但是還不需要拐杖,獨自來門診,諮詢老人體檢報告,體檢報告結果不錯,只不過,根據她駝背的身型、年紀,我判斷她有骨質疏鬆的狀況。
閱讀更多
30/ 30
第 30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