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0
聯合報 / 記者葉冠妤
55歲的魏志達,當過土木工程師、電子業廠長,過去長駐中國大陸的他,父親的驟逝,讓他寧可拋下一切名利、頭銜,回台準備公職考,但求安定陪伴在家人身邊。他說,只要遵守專心聽課、課後複習、整理筆記、反覆練習4個步驟,戴著老花眼鏡的中年大叔能1年考取高考、地特雙榜,年輕人有什麼理由說辦不到?
閱讀更多
2021-03-23
狄驤
我之前在網路上看見一篇文章,印象中標題好像是22K小資族買房不是夢,我好奇點進去想看看有什麼過人的祕訣,沒看還好,看完之後除了有種被騙的感覺以外,也不禁讓我對現下年輕人的無知感到擔憂。
閱讀更多
2021-03-09
蔡佾姿
「怎麼啦?幹嘛都不講話,不是出來聊天聚會的嗎?話這麼少不像你喔!」朋友有一搭沒搭的應和著話題,但表情卻若有所思,似乎感覺很困擾。
閱讀更多
2021-03-08
施國文
20210308編按:作者施國文曾是證券業務經理,42歲就靠股市投資賺到財富自由,50歲離開職場,股息年收入約70萬元。施國文也曾是一個在股市殺進殺出,喜歡「重押」單一股票、賺快錢的超積極投資人,直到2008年經歷金融海嘯,財富大起大落的震撼教育後,才開始修正自己,憑藉著股海投資20多年的資歷,開創了屬於自己「穩中透強」的「GO WIN投資模式」。
閱讀更多
2021-03-05
雪兒Cher
沒有人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也不愛朝九晚五浪費時間在愚笨的職場關係中,有人問我,到底喜歡的事情適不適合當工作呢?我想問題是你能不能把喜歡的興趣撐起來變成工作,不然你還是喜歡就好。
閱讀更多
2021-02-17
風傳媒 / 陳安琪、林彥呈
全球金融業從疫情爆發以來,普遍節衣縮食,既不配息也不買回庫藏股。對照之下,台灣金融業仍然穩健配息,顯然成為特例。我們專訪本業擔任IT工程師的投資人大俠武林0050,他主張,長期持有兆豐金,把股息再投資,是台灣散戶長期在市場勝出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專訪整理:
閱讀更多
2020-12-31
劉黎兒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26
Q:我是雅君,今年59歲,2年前跟丈夫離婚,有已經獨立的一女一兒,現在一個人居住,我想問的是,我85歲的父親一年前過世,留下很多財產,父親的遺囑是給小我6歲的弟弟三分之二,我跟兩位姊姊以及母親分另外的三分之一。父母親都超級重男輕女,弟弟在父親認識的企業勉強就業,就送他賓士車,對這樣的遺囑,我們三姊妹一點也不驚奇,問題是,父親除了擁有大量祖產的房地外,他名下也還有很多現金存款,母親在父親死後都私下提出或解約,全給了弟弟,而且原本許多房產早就生前贈與給弟弟;我和兩位姐姐不服氣,現在正在打官司中,希望依照法律來,把爸爸名下的現金存款也納入繼承項目。更誇張的,最近母親甚至賣了自己名下、現在居住的豪宅,把鉅額的錢全給弟弟,自己搬到小套房,揮霍成性而且30年來靠父親補貼生活的弟弟,一定會很快敗光,弟媳婦根本不太跟我們來往,也跟我母親不親,到時82歲的母親沒人養或沒人照護,責任還是落在我們三姊妹,尤其是現在還單身的我,想了就頭痛,內心也很不甘願,我該怎麼辦?
閱讀更多
2020-12-25
夏韻芬
正當勞退基金出現操作弊案,而且如雪球般越演越烈之際,財經節目主持人夏韻芬認為,政府以及企業準備的退休金大概只占3~4成,自己準備部分,需要5成甚至6成,才會到達一個安心的退休數字。 以下是摘自於她的新書《找個理由來退休:夏韻芬富樂中年學》。
閱讀更多
2020-12-14
鄭廳宜
編按:作者鄭廳宜早年曾在郵局與公股行庫任職,但因為不想只是循著公務體系的升遷之路過一生,40歲那年赴日攻讀博士,返台後取得教職。投資近30年,鄭廳宜14年前在賠光2千多萬後悟出一套穩健的投資法,如今可是人人稱羨的身價億元大亨。他在臉書成立的「泰暘投資團隊」,粉絲已超過兩萬五千人,加上先前參加《經濟日報》台股擂台賽連拿三季冠軍,讓鄭廳宜成了近來知名度快速竄高的台股達人。
閱讀更多
2020-11-04
田臨斌
6%年回報率怎麼算出的?從經驗來看,市場上有各式各樣投資工具,如果不求貪不求短利,穩穩當當拿平均5%至10%年回報率不是件難事,連我這種理財門外漢都可以做到。我憑藉的是2樣東西......
閱讀更多
9/ 15
第 9頁,共 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