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3
白雁時尚氣功 / 白雁老師
明芳原本個性開朗、愛笑,可是突發的家庭風暴,讓她失去了快樂的光彩,加上工作業務繁忙、壓力龐大,對生活和工作感到絕望、焦慮,她覺得自己一點都不開心、看什麼都不順眼,心裡充滿了負面思想。
閱讀更多
2022-08-16
照護線上
50多歲的王先生因為不明原因發燒、全身倦怠而就醫,原以為只是感冒而已,豈料意外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簡稱AML)。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黃彥閔醫師指出,因為患者是老菸槍, 肺功能 不佳、一直咳嗽,經評估後判斷較不適合使用高強度化學治療;基因檢測結果更顯示王先生屬於難治型患者,就算接受高強度且密集的化療,治療效果也不如預期。過去這類患者在治療上往往遇到瓶頸,僅能以疾病控制、減少併發症衝擊為目標,多數無法進行高強度化療病人會在半年內過世。與有機會治癒的其他患者相比,這類患者的預後成效落差極大。
閱讀更多
2022-08-09
陳晉興、梁惠雯
肺的體積大,但氣吐不出來也沒用,像是抽菸者或氣喘病人等,他們的氣道狹窄,瞬間可以用的氣很少,若緊縮到無法換氣,就會有生命危險。而一般人也必須要有通暢的呼吸道,才能有充足的氧氣供身體使用,否則長期血氧不足,會影響身體機能,產生疾病。
閱讀更多
2022-07-21
健康醫點靈
編按:全台熱到爆,據氣象局網站,今天截至下午4時,最高溫為花蓮縣玉里40.7℃,其次為花蓮縣卓溪40.3℃,台北市社子則為38.6℃。高溫前10名皆達37.7℃以上,包含花蓮、台北、新北、桃園等地。而這樣的天氣預計會持續到下週一。據衛福部統計,光是7/1~7/19已有367人次熱到送醫,比去(2021)年同期多出逾100人次。而最常出現中暑的,就是參加馬拉松等戶外運動的民眾,過去曾有一場馬拉松超過10人中暑送醫,甚至還有一名住頂樓的70多歲男性,因為不開窗、不開冷氣,熱到高燒41度意識不清送醫。或許很多人可能認為,熱愛運動或本身是運動員的人,對於保健知識較豐富,但即便如此,有些人對熱傷害的觀念,還是模糊的,影響排汗的順暢與否,是造成熱傷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原刊登時間:2015/6/2 更新時間:2022/7/21)
閱讀更多
2022-07-19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前幾天和一群固定咖去露營,這次新增兩對夫婦來嘗鮮。其中一位先生問我露營的樂趣在哪裡?我說就是離開現代都市和平常工作,在大自然裡享受新鮮空氣與美好風景,藉此給自己一個放空機會,然後吃吃喝喝、天南地北聊天,共度一個悠閒假期。
閱讀更多
2022-07-19
聯合報 文/張瀞文
疫情所致的紛亂與動盪感,加上網路社群媒體加速的孤獨感,使得過好日常生活這件事變得奢侈,但偏偏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式是回歸生活的根本,把走路、睡覺、吃飯這些平凡且理所當然的事用心做好。疫情期間如何找回內心的安定與身體的健康?就從好好走路、好好睡覺、好好吃飯開始吧!
閱讀更多
2022-07-11
林靜芸醫師
阿菜是47歲的職業婦女,有兩個小孩。她與丈夫的兩份薪水,光是應付一家四口的開銷就很吃緊。阿菜不敢有任何個人花費。她長期坐辦公室,下班忙家務,經常腰痠背痛。同辦公室的同事流行上健身房運動,單身的小郭還請個人教練作重訓。他們除了變瘦,身材變好,氣色紅潤以外,還宣稱人變靈活,慢性疼痛消失。阿菜打從心底羡慕。
閱讀更多
2022-07-08
陳炯瑜醫師
隨著確診人數與日俱增,到底染疫康復期有多長、病毒對於身體有什麼影響,相信都是各位朋友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閱讀更多
2022-06-28
郭美懿
55歲陳先生是標準上班族,最近天氣炎熱,他有時會感到呼吸喘、有時胸悶,但稍稍拍拍胸脯、休息約1分鐘就有改善,所以自覺體健的他不以為意,以為只是過胖造成。不料,日前他突然喘不過氣,全身冒汗,幾近暈厥,同事急忙打119。消防車抵達現場時,陳先生已心 肺功能 停止,救護員以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電擊2次才恢復心跳呼吸。抵達醫院後,醫師判斷是急性心肌梗塞,緊急實施心導管治療並支架置放術,才終於搶回一命。
閱讀更多
2022-06-17
浩克爸爸Hulk(陳弘璟)
在接觸健身時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聽到一些關於健身的「都市傳說」,我也常常被學員提問,「健身該這樣做嗎?該這樣吃嗎?」等等,以下就來看看這些常見的健身相關迷思吧!
閱讀更多
6/ 19
第 6頁,共 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