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6
姜振宇
從全球的大數據來看,家庭衝突在青春期早期會開始變多,然後隨著孩子的成長越來越頻繁,到青春期中期會爆發激烈的爭吵,關係惡化最為嚴重。到十六歲以後,也就是進入青春期後期,親子衝突就會慢慢減少,孩子逐漸懂事。
閱讀更多
2024-09-13
郭美懿整理
女星李蒨蓉與老公李德立結婚20年,兩個兒子都已成年,日前她在臉書分享姊妹淘討論為兒子置產一事,便想起自己當年結婚時,婆婆雖願意資助買房頭期款,卻堅持房子不可以寫她的名字,讓李倩蓉一直耿耿於懷。
閱讀更多
2024-09-12
李美蘭
無論多麼平等的關係,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一名引領和維持團隊凝聚力的角色,換句話說,如果團體裡沒有主導者,也無人積極整合、協調意見,時間一久,這個團體的組成就會不了了之。同時,團體中的成員若多採消極、不合群的態度,那麼該團體也不會持續太久。因此,唯有領導者和成員之間能相互配合,團體才能持續下去。
閱讀更多
2024-09-11
劉韋德 律師
昨天參加了林先生夫妻生日晚宴,看見他們幸福的樣子,心中真的為他們高興。他們是上個月來遺囑協會立遺囑時與我認識的,雖然彼此認識不久,但我還是被他們友善及熱愛生命的態度所感動。
閱讀更多
2024-09-10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退休之後,時間變的非常 自由 與彈性,能夠「說走就走」,成了此時最大的特權。不必做任何計畫,只要決定出遊的方向,然後開車出門,就是一趟輕鬆自在的小旅行。
閱讀更多
2024-09-10
盧亞屏
台北的王哥再過一年就要退休,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退休後到鄉下種菜、悠閒過日子,但太太怕曬又怕蟲,更不想花錢在鄉下買屋,夫妻倆常為此吵架。不久前,他們看到媒體人范琪斐跟美籍老公,因彼此對老年生活想像不同而離婚,兩人才理性思考第二人生要怎麼過、在哪裡過?究竟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能讓彼此都滿意?「卒婚」是近年在日本興起的一種新夫婦關係,夫妻間因為存在一些歧見或是對渴望的生活型態、地點沒有共識,以分居或部分分居(平日同居但週末分居),抑或是同居不同房間(家庭內卒婚)的方式生活。日文的「卒」有結束之意,學校畢業稱為「卒業」,而「卒婚」顧名思義,就代表著夫婦關係至少在「某一部分」是結束的。這個部分或許是迫於無奈,也或許是歡喜協議的結果,夫婦選擇分道揚鑣各行其道,但並不選擇離婚。
閱讀更多
2024-09-09
子安
「財富如同氧氣存在並環繞於我們生活的四周,但多數人從未正視財富,了解財富。」本書作者子安將羅伯特·清崎的《富爸爸窮爸爸》看了100遍,並成功打造存款收入、財富 自由 方法落地實踐方法,實現從薪資人民幣1200元到身價過億的傳奇經歷。
閱讀更多
2024-09-05
御姊愛
我還記得,自己曾在研究所時期與學校裡的輔導老師,有過一次不經意地聊天。我跟她說:「不知道為什麼,我每一次交往的男朋友都是媽寶。只要他們家裡一有家庭活動,立刻就會把我丟在一旁。」輔導老師問了我的家庭情況,得知我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小就獨立慣了。她又問:「妳交往的對象,是不是都並非來自單親家庭?」有趣,這問題,我從來沒想過!回想了一下,真巧!還真是每個男孩都來自和樂融融,彷彿《生活與倫理》課本上畫的那種美滿家庭。
閱讀更多
2024-09-05
楊寧茵
「如果讓我在這裡住到人生的最後一刻,我願意!」— 高雄前金區大同社宅銀髮住戶 吳衡英我幾次到「林投好客廳」都會遇到人稱「衡英阿姨」的吳衡英,她總是很熱情地招呼來訪的客人,或者協助弘道的工作夥伴張羅好客廳的大小事,還在「共生祭」時負責擔任導覽長輩,每天帶好幾團分享社區大小事,「說不累是騙人的,但真的很開心!」我原本以為她一定本來就是一個活潑外向的人,結果她說:「其實我很內向的,是天天來好客廳改變了我!」
閱讀更多
2024-09-05
楊寧茵
再不到幾個月,臺灣就將成為六十五歲以上人口超過二十%的超高齡社會,媒體和民眾普遍對於超高齡社會的快速來臨抱持著恐懼和負面的心態,而忽視了其中可能蘊藏的巨大潛力和機會。其實,人類快速高齡化創造了一個全新世代—The Young Old,簡稱YO(優)世代。善用優世代的力量,結合共生社區的推動,我們可以讓臺灣的人口超高齡化變得不那麼可怕,讓人人都可在地安老的幸福高齡社會成為可能。
閱讀更多
12/ 30
第 12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