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6
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副所長
「不聽話就是要罵啊,要不然怎麼會乖」、「媳婦嫁過來就是要照顧婆家」、「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我都是為你好」…在即將迎來2024的現在,上述傳統觀念似乎已隨時代遠去,但現實中有許多人會發現,過去老一輩讓自己不以為然的行為模式,卻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複製到自己這一代身上,然後理所當然地用這樣的模式在生活、經營關係。而這樣的「複製模式」,又自然而然地被沿用在下一代身上,這就是所謂的「代間傳遞」。
閱讀更多
2023-11-24
偉文隨筆
每個人都 討厭 那些喜歡議論別人、搬弄是非或到處八卦親朋好友隱私的人,若是細究那些人的心理狀態,他們應該是藉由述說別人的問題來逃避面對自己人生的問題吧?
閱讀更多
2023-11-24
郭美懿
作家吳若權從35歲起成為母親的主要照顧者,歷經母親兩度中風、罹癌,一晃眼就是26年,而他也從青壯年,走到了熟齡銀髮的階段。儘管一切恍如昨日,往事卻並不如煙,身為照顧者的900多個日子裡,吳若權如何在照護長輩的同時,用愛與陪伴,迎接人生的下半場?
閱讀更多
2023-11-24
金雅拉
處於焦慮狀態的人,最大的特徵就是會不斷地產生擔憂,即使沒有讓自己不安或恐懼的特定對象,腦海中也會接二連三地浮現憂慮的想法,導致身心都處於緊張狀態。其實,這種擔憂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亦即每個人都會為緊繃和不快的狀況感到擔心與焦慮。然而,誇大性的思維模式,就是焦慮最典型的症狀。首先,我們要探討的焦慮思維就是「過分高估」。
閱讀更多
2023-11-03
楊沁弦
大多數人以為要克制食欲和改善暴食,應該要「忍」,以為靠意志力就能解決問題。事實上,出現了暴食問題就說明你的意志力已經沒辦法和身體抗衡了。食欲才會像洪水般無法抵擋,需要做的是從根本修復生態。
閱讀更多
2023-10-26
周欣悅
讓備受國際推崇的心理學家告訴你,金錢不只是交易工具,更會牽動我們的情緒、人際關係、行為和決策……你怎樣看待錢,就會得到怎樣的人生。
閱讀更多
2023-10-19
語錄控
很多傷我們自己默默地承受著,人生苦短,此刻就不要再逞強了,我知道你最一開始的模樣。
閱讀更多
2023-10-07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台灣現已進入高齡社會,父母的長照問題成為子女必須面對的課題,無論是同住照顧,或是將父母送至安養院,背後都會有不同的困境。一名網友抒發了他在家中照顧父母的精神壓力,想送去養老院卻反被父母罵「不孝」。
閱讀更多
2023-10-04
高尾美穗
前一陣子,醫師專用的社群媒體發布電子報,裡面有篇澳洲護理師布朗妮・維爾寫的文章。她專門負責安寧緩和醫療,內容使我深受衝擊。安寧緩和醫療接觸的是臨終的人,她列出5項「人在臨死之際後悔的事」。
閱讀更多
6/ 30
第 6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