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語言

顯示第 26127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00

發現老公愛的是男人?妻女仍無悔照顧到生命末期,「因為愛,接納他的全部」

tCol 2020-04-15

李春杏

發現老公愛的是男人?妻女仍無悔照顧到生命末期,「因為愛,接納他的全部」

接納需要學習需要勇氣,更需要時間來好好消化,儘管將心裡的猶豫先全部擱著,好好告訴父親自己心裡的糾結,好好跟父親說說從小到大的感謝與道歉,好好的告別,把愛說出口,讓父親有機會安息,讓自己有機會釋懷。

閱讀更多

失智症大多不可逆!營養師3大絕招,預防腦退化、有效降低失智風險

tCol 2020-04-15

林芷揚

失智症大多不可逆!營養師3大絕招,預防腦退化、有效降低失智風險

全球人口老化是趨勢,失智人口也隨著增加。台灣失智人數目前約27萬,但國內失智症診斷率僅三成,民眾清楚認識失智症的比率只有3%。多數人都擔心失智症找上門,卻對於失智的種類、症狀、預防方法一頭霧水。營養師提醒,透過日常正確飲食和生活習慣調整,就有助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閱讀更多

50歲迎美好退休,老公卻驟逝!她念碩士「剝洋蔥」才逃離悲傷漩渦:要把愛給活下去

tCol 2020-04-15

小虎文

50歲迎美好退休,老公卻驟逝!她念碩士「剝洋蔥」才逃離悲傷漩渦:要把愛給活下去

「從來沒有想過,我們不能白頭到老,退休後我們不是要去很多地方?16歲那年認識你,一直到你匆匆告別,生命像是去掉一半......許多人問我,為何還在哭?可是為何不能哭呢?牽手的溫度,還留在我的掌心......」。

閱讀更多

家人變仇人、子孫對簿公堂...為什麼「富不過三代」似乎是全球華人企業的詛咒?

tCol 2020-04-13

胡瑞志Jay Fu

家人變仇人、子孫對簿公堂...為什麼「富不過三代」似乎是全球華人企業的詛咒?

當一個家族累積了一定的財富,無論喜不喜歡,他都必須面對財富傳承的問題。

閱讀更多

50歲後的財務規劃,就是別再給子女金援!讓孩子獨立,你一定要放下這件事

tCol 2020-04-11

李佳蓉

50歲後的財務規劃,就是別再給子女金援!讓孩子獨立,你一定要放下這件事

從事保險業多年,一路走來,很多客戶都變成了朋友,我也看著他們的孩子一天天長大。理論上,當孩子踏出校園、進入社會,父母就可以卸下肩頭重擔,過起輕鬆的人生,然而,成年兒女無法經濟獨立,倚靠父母的收入度日,這樣的「啃老」例子也時有所聞。

閱讀更多

罕見失智症!平均60歲發病、眼睛看到卻摸不到,原來是「後大腦皮質退化症」

tCol 2020-03-31

林芷揚

罕見失智症!平均60歲發病、眼睛看到卻摸不到,原來是「後大腦皮質退化症」

失智症有多種類型,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一種,常發生在65歲以後。不過,推估全台約有1.2萬名早發型失智症患者,不到65歲就失智。其中,又有一種罕見的失智症類型叫做「後大腦皮質退化症」,發病年齡集中在55~65歲之間,提醒民眾提高警覺。

閱讀更多

話沒說兩句就互相爭執!鄧惠文:伴侶之間的溝通,別忘記維持「安全感」,美好關係從表達情緒開始

tCol 2020-03-27

鄧惠文

話沒說兩句就互相爭執!鄧惠文:伴侶之間的溝通,別忘記維持「安全感」,美好關係從表達情緒開始

解決問題,該從溝通開始。以為溝通就是「邀請對方表達感受」,但對方彷彿比死掉的蚌殻還硬,怎麼也不肯打開心房……

閱讀更多

不缺錢、不缺朋友、不缺愛情、不缺夢想!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人生超快樂

tCol 2020-03-27

雪兒Cher

不缺錢、不缺朋友、不缺愛情、不缺夢想!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人生超快樂

老實說,年輕時沒想過過了35歲,這把年紀還是單身一個人,此時終結了20幾歲不切實際的幻想,退卻了跨入30歲初老的恐慌,就準備踏入40這個關卡,以前會很期待有人來終結單身,隨著時間,慢慢不期待非要有一個人牽著雙手過完終老,不小心適應「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的想法。

閱讀更多

40歲大關前,經歷妹妹中風、父親癌末,她從記者轉做諮商心理師─林靜君專訪(上)

tCol 2020-03-25

林芷揚

40歲大關前,經歷妹妹中風、父親癌末,她從記者轉做諮商心理師─林靜君專訪(上)

2007年,林靜君年僅31歲的妹妹忽然傳出腦中風消息。妹妹是虔誠的佛教徒,吃素、愛運動,非常健康。「我都覺得如果是發生在我身上,還比較合理,因為以前當記者,生活型態比較不正常。」旅居紐西蘭、下一站準備前往澳洲的林靜君中斷計畫,趕緊帶著女兒回到台灣。飛機降落的那一刻起,老天爺給的一連串生命功課,即將引領她走向不同的未來。

閱讀更多

你的「現在」決定了過去,那段不幸的過往,不過就是藉著悲劇這壺劣酒,忘記「如今」不得志的痛苦

tCol 2020-03-13

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你的「現在」決定了過去,那段不幸的過往,不過就是藉著悲劇這壺劣酒,忘記「如今」不得志的痛苦

並不是因為漠不關心才當耳邊風。而是因為其中並沒有應該討論溝通的重點,所以聽聽就算了。如果在我聽過「可惡的他」或「可憐的我」這樣的內容後,能表示「真是辛苦了」「完全錯不在你」什麼的,與你站在同一陣線的話,確實可以讓你得到一時的安慰,甚至你還會覺得幸好有來這裡接受諮商輔導、幸好找了這個人商量等等,因為這樣而感到滿足。不過,從明天開始的每一天將如何改變?難道不會因為再次受傷就又想尋求慰藉?到最後豈不是成為一種「依賴」?正因為如此,阿德勒心理學才要討論:「今後該怎麼辦?」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