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0
林暐鈞
「盡力去做,就是很棒的媽媽!」擁有逾30萬粉追蹤的「神老師&神媽咪」沈雅琪,身兼母職、教師雙重身分20多年,好在身邊有個好隊友丈夫,一同陪伴2個兒子、以及有學習障礙的女兒「妹妹」長大,她在社群媒體上記錄家庭點滴,成為許多媽咪們的心靈港灣。
閱讀更多
2024-05-27
理白小姐(梁靖悦)
如果你剛畢業,即將邁入社會成為新鮮人,這本書或許可以快速讓你變成理財小資;如果你自認為是理財小白,這本書可能也會幫你找到如何成為理財小資的答案;如果你毫無頭緒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走,書中會提供立刻可以執行的理財心法和工具。我並非少年股神,也不是優秀的企業家,只是一名普通的護理師。在畢業不到三年後的24 歲,我是如何成功存下人生的第一桶金100 萬元呢?
閱讀更多
2024-05-24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114
Q:我是美芳,今年71歲,老公72歲。我的煩惱是50歲兒子鬧離婚,不但不給媳婦跟孫子們家用,還吵著想賣掉房子,因為他不想繼續付貸款了。房子本身還有400多萬元房貸未清,我跟親家商量好,想一起幫忙一次繳清,並把原本持分各半的房子過戶給媳婦,讓媳婦跟孫子們安心居住,但不知是否可行? 兒子結婚20年,媳婦今年49歲,工作薪資不錯,又把讀大二的孫女跟高一孫子教養得很好,對我也很體貼,我很喜歡她。都是我不好,沒好好教育兒子,才會變成不負責任的渣男;女兒說我太寵他,要我別老幫他擦屁股,畢竟都已是50歲的人了!我兒子2年前自稱得了憂鬱症,只有這女人願意聽他說話,對方才38歲,兩人1年多前曾分手,當時我還很慶幸,未料又死灰復燃,之後兩人就同居,幾乎完全不回家。這次兒子對離婚、賣房很堅定,一直催媳婦要趕快辦手續,而且他需要用錢,不想再每月付房貸。媳婦原本就知道他在外拈花惹草、常夜不歸宿,但還不知道這2年他已有固定對象,而且為了這女人想離婚。我兒子也只告訴她對這個家沒有戀眷,沒說其實跟小三已生活1年多了。兒子說若連房貸一起過戶,他就把房子給媳婦,不然就把房子賣掉,讓他們母子另外租房也行。至於扶養費,他只打算支付50萬元,讓小孫子讀完高中就好,再往上就要小孩自行設法。這真不像話,他自己上大學都是父母供他,從來沒打過工!他實在太絕情、太沒責任感,我都不敢說給媳婦聽,擔心對她打擊太大。現在孫女已對爸爸絕望,贊成父母離婚,而小孫子多少還希望爸爸能回家,他也不知道爸爸甚至沒想供他讀大學,知道的話會很傷心吧!我不敢把兒子為小三鬧離婚的事告訴媳婦,但親家知情,他們也不忍告訴自己女兒,因為媳婦多少還期待丈夫玩夠了浪子回頭,因此堅持不離婚。如今,兒子十萬火急要辦完離婚手續,我也不知道該不該幫兒子勸媳婦離婚?在此同時,我也擔心我跟親家幫繳貸款並過戶的事能否順利進行?因為我兒子感覺對妻兒無情無義,我擔心要過戶會不順利!
閱讀更多
2024-05-14
大衛.布魯克斯
對陪伴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耐心。信任需要時間。善於陪伴的人展現哲學家西蒙.韋伊(Simone Weil)所謂的「消極的努力」 (negative effort),也就是克制自己,有所保留,注意他人的狀況。韋伊寫道:「最寶貴的禮物不是自己千辛萬苦找到的,而是等待來的。」善於陪伴的人會放慢社交生活的節奏。我認識一對待朋友很好的夫妻,朋友都說,跟他們在一起很舒服。他們讓你在飯後願意在他們身邊待久一點,或是與他們在泳池畔的椅子上閒聊。跟他們在一起,你覺得很自然,友誼漸漸變得深厚。如果別人認為跟你在一起很舒服、自然,這可是了不起的才能。
閱讀更多
2024-05-10
蕭彤雯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台灣知名電視新聞主播蕭彤雯,身為「三明治世代」的一員,親身經歷了各種家庭挑戰,包括自身罹癌、父母老年健康問題、子女成長等,即便不順遂衝擊著生活,卻依然保有樂觀,用 輕鬆 的心情破解各種人生關卡。
閱讀更多
2024-05-09
優照護
看著子均當爸爸了,而我,也終於盼到孫子了,20年來獨力把兒子養大成人,在他爸離開後,心中總算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驕傲。子均趁這機會又提起要我搬過去跟他們夫妻倆住,還能順便帶孩子,但我知道,媳婦還是比較希望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我笑著跟子均說:「你也不是不知道你媽的狀況,我現在時時要注意,以免不小心跌倒,哪能幫你帶孩子呀,反正家裡離你們也不遠,常常過去看弟弟也很方便。」
閱讀更多
2024-05-09
學老誌/凃奕豪
對許多人而言,獨旅可能是一生中都未曾有過的國內旅遊經歷,更遑論是獨自出國旅遊。然而77歲的旅遊作家依品凡,卻在52歲開始一個人的獨旅,透過「獨自旅行」讓大眾認識—老年生活也可以如此多采多姿,顛覆一般人對老年生活的想像。
閱讀更多
2024-04-26
林靜芸 醫師
根據聯合報113年1月30日的報導,曾獲父親楷模表揚的男子,無法安撫多重身心障礙的兒子入睡,以手機充電線勒死兒子,被判刑四年。報導指出父親照護兒子近20年,悉心撫養,也帶兒子四處就醫,參加社福團體課程,讓兒子學技藝和人際相處,自己也不斷學習如何改善親子關係。由於承受長期照護的壓力,這位父親罹患憂鬱症。案發前適逢員工離職,父親需要獨力完成工作,加上兒子治療成效不彰等等多重壓力,才會犯案。
閱讀更多
2024-04-23
丁菱娟
不管我們的價值觀如何,我們的孩子就是在不同世代長大,他們也有自己的價值觀,只要不妨礙別人,我們就必須尊重,也必須學習——小孩長大就是「別人」,別人的事不要管太多,提醒無用就接受。
閱讀更多
2024-04-23
郭美懿
花蓮4/3發生規模7.2強震,強度僅次於921大地震,連日以來餘震不斷,4月23日在不到12小時內發生上百次地震,其中包含兩次芮氏規模6以上的全台有感地震。地震連夜搖不停,讓許多民眾輾轉難眠,甚至明明沒有地震,仍覺得頭暈、平衡困難。重症醫師黃軒提醒,女性、高齡者以及住在高樓層者,最容易出現「地震症候群」,這是一種在經歷頻繁地震後可能出現的心理和生理反應,若症狀嚴重要影響生活,應尋求專業協助。而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陳中奎則分享,民眾可以透過中醫穴位按摩,幫助自己安心寧神。
閱讀更多
15/ 30
第 15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