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8
黃嘉斌
作者黃嘉斌在股市打滾超過20年,曾創下傲視證券業的76.3%報酬率。不到50歲就靠「被動收入」擺脫薪資束縛、財富自由,他的訣竅不是天天看盤、殺進殺出,而是:養股,閉著眼睛抱10年。
閱讀更多
2021-10-07
李易紓
《今周刊》周四(10/7)舉辦第五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邀請金管會證期局前局長王詠心,以「優雅退休 聰明投資」為題,分享台灣民眾因平均壽命再創新高,要如何因應「活太老、退太早、錢太少」這種潛在的長壽風險。
閱讀更多
2021-09-15
照護線上/白映俞醫師
編按:資深藝人龍劭華9/14晚間猝逝,享壽68歲,傳出他曾在當天下午心臟感覺不舒服,卻沒有及時就醫導致遺憾發生,醫師多認為可能是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所致。過往龍劭華曾在2018年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擔任健康大使,自曝一天吃十餐還體重變輕8公斤,一檢查才發現已經患有糖尿病。因此,他從2009年起靠藥物控制,但12年來卻抗拒回診,直到疫情關係有了空檔才回診,發現指數全面飆高,空腹血糖高達200多(正常空腹為70~110 mg/dl)、飯後血糖值破300(應低於140mg/dl),都是正常值2倍,他才開始積極回診。醫師表示,糖尿病控制不好會導致動脈硬化、嚴重恐血管栓塞,冠狀動脈疾病發作時,死亡率超過3成,就算是緊急送醫,仍有半數病人來不及做心導管手術就死亡。糖尿病對全身器官都會造成不好結果,尤其是血管健康。當血管受損,自然就會引發各處器官的損害,不可輕忽。
閱讀更多
2021-09-15
江季芸
編按:2015年,43歲的銘傳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江季芸,開始正視高齡化和少子化對社會各層面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對教育界未來無可避免的衝擊。於是她擬定了一個「離開校園10年計畫」,決定超前部署退休金,目標是「10年後離開校園,每年領到100萬元的股利,當作退休金」。投入股市的第一年,她買進穩定配息、配股的金融股,也是存股族的最愛。隔年,185張股票變200張,讓她覺得如果持續複利成長,就能順利實現目標。但沒想到,第3年股利政策改成配息、不配股,股利縮水,股價波動也讓資產起伏,原本的計畫趕不上變化,為了確保她的10年退休計畫能成功,她稍稍調整了作法,她把投資方法調整成「波段存股法」,也就是「雙管齊下」的策略:「波段價差」+「股利再投入」,5年的投資成效,300萬元變成1,300萬元,提早滾出千萬退休金,2020年,股利年領60萬元,朝向股利年領100萬元的目標邁進。
閱讀更多
2021-09-10
梁恆彰, 楊翠蟬
很多人非常擔心喝冰水會使心臟縮緊而可能致命,對心臟不好;認為喝溫熱水會使心臟放鬆可以保護心臟,對心臟是好的,這樣的看法與人體的生理運作相違背。其實,在不對的環境或者不同的身體狀況之下,冷熱會引發不同效應,喝溫熱水產生外熱內熱或外冷內熱對心臟最不利。
閱讀更多
2021-09-10
豌豆老公主 Amy
國外長者各個身懷好本領與獨立的性格,幾乎都保有自己的社交圈與喜歡的生活方式,子女只是擁有血緣關係的朋友,不必經常互相牽絆,但需要時卻永遠都在。
閱讀更多
2021-08-26
吳家揚
投資台股30多年,投資經驗可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摸索期,從高中(1986年)到服役結束(1996年),利用10年的時間打底,主要是邊做邊學,也是運氣好,賺到的錢有落袋為安。第二階段爆發期,從工作(1996年)到42歲科技業退休(2011年),也是邊做邊學。但運氣更好,不但有錢可以加碼,還享受一次IPO大賺的滋味。第三階段是過第二人生的階段,已經超過10年但還未結束,一樣是邊做邊學。這階段「新增項目」:融資融券操作、期貨選擇權操作、投資型年金險保單,還有美股IPO股權投資。
閱讀更多
2021-08-25
張家麒
毒理學家、中原大學生科系副教授招名威已在日前施打國產高端疫苗,親曝「三個有感」反應。另外,對於目前有人施打 過高 端傳出猝死的消息表達遺憾,並指責那些「見獵心喜」的人,「一直在放大民眾的恐懼,煽動大家的情緒」。招名威強調,全世界沒有人可以號稱百分之百安全的疫苗,「以高端目前的比例,施打16萬人有2個人死亡,它的死亡率會是每一百萬人有12.5個人死亡,機率比AZ、莫德納和BNT低非常多!」
閱讀更多
2021-08-24
李易紓
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的三高族群,常會面臨腎臟功能出現問題、甚至最後要洗腎終身!其實只要做好飲食控制,就能避免惡化、延緩腎臟衰竭「洗腰子」。
閱讀更多
2021-08-11
照護線上
正值壯年的黃先生雖然才四十多歲,不過在幾年前便已體驗過心肌梗塞的慘痛經驗。出院之後,黃先生開始注重自己的健康,很積極與醫師配合控制高血脂的狀況。
閱讀更多
22/ 30
第 22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