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1
郭美懿
近期天氣忽冷忽熱,清晨氣溫偏低,白天太陽露臉又使氣溫升高,劇烈日夜溫差讓人容易感冒、久咳、腸胃不適與關節痠痛。中醫師陳中奎表示,氣溫變化大的時候,容易影響人體的心血管、腸胃功能及免疫系統,建議可從保暖、去濕及飲食調理3方面調理,避免溫差大帶來的健康問題。
閱讀更多
2025-03-21
蔡佳伶整理
近日高雄發生了一起驚人的事件,一名輕軌列車司機在靠站時睡著,導致列車無法準時發車,引發討論。幸好這起事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白天嗜睡問題真的不能輕忽,這可能不只是單純的疲勞,而是睡眠障礙的警訊,甚至影響交通安全、工作表現,甚至生命安全。
閱讀更多
2025-03-20
郭美懿
冬、春之際適逢流感季節,加上日夜溫差大,許多民眾一不小心就出現呼吸道症狀,紛紛到診所、醫院報到。不過明明感冒都好了,為什麼還是咳不停?中醫師指出,咳嗽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當呼吸道的黏膜受到刺激時,身體會自動地引發咳嗽反應來將異物排除。不過若咳超過8周就屬「慢性咳嗽」,可能是肺部以外的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應找出病因做適當的治療。
閱讀更多
2025-03-12
聯合報 記者王宏舜
吳姓男子獨自照顧病母,因壓力過大,他罹患重鬱症,2023年6月為求解脫,徒手勒斃母親、伴屍7小時後自首;桃園地院依殺害直系血親尊親屬罪判吳8年徒刑,刑後監護2年。台灣高等法院今審理,吳說獨自照顧母親6、7年,母親因椎間盤突出而哀哀叫,他每天只能睡1、2個小時;他曾向哥哥、姊姊訴苦,兄姊卻都叫他「加油」,已經叫他「加油」4、5年了。高院今辯論終結,吳在最後陳述時表示「我錯了,錯在殺我媽」,審判長諭知4月8日宣判。
閱讀更多
2025-03-07
NOW健康
寒流來襲,除了要注意保暖,也要小心保護你的耳朵!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醒,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而易阻塞,增加內耳中風的風險。初期可能出現耳鳴、眩暈等症狀,嚴重恐導致突發性耳聾。若出現相關症狀,應把握2到4週的黃金治療期,及早就醫,才能避免聽力受損。
閱讀更多
2025-02-27
NOW健康
冬天是椎間盤突出好發季節,天冷肌肉緊繃,加上若在進行居家清潔時有搬重物、姿勢不良的情形,更容易閃到腰或造成椎間盤突出,出現腰痠背痛、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狀。除了復健治療,中醫也能有效舒緩椎間盤突出,透過針灸、推拿、中藥調理等方式,幫助患者減輕疼痛、改善不適。擔心開刀風險或術後後遺症的民眾,不妨考慮中醫療法,以溫和的方式告別疼痛。
閱讀更多
2025-02-21
郭美懿
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曾受到暈眩的困擾,但卻常搞不清楚病因,常見引起眩暈的原因包括「前庭神經炎」、「迷路炎」、「耳石脫落症」或內耳疾病「梅尼爾氏症」。其中,耳石脫落症是很常見的前庭疾病,不會影響聽力,也不會危及生命,卻會讓人很不舒服。如果確認是耳石脫落,可以靠居家耳石復位法來自救,不過究竟有哪些症狀,能確認自己是耳石脫落症呢?
閱讀更多
2025-02-10
郭美懿
今(10)日寒流減弱,各地氣溫回升,不過受輻射冷卻效應影響,西半部清晨仍可能有10~12度低溫出現;而未來一週還有2波冷空氣及鋒面報到,週三、週四也會轉為全台有雨的天氣。這波寒流威力驚人,2月份截至9日為止,全台已476人非創傷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且連續7天每日逾50人猝死,醫師提醒,「清晨5~6點」及「晚上8~9點」是最容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與中風的危險時段,起床時務必做好保暖措施。
閱讀更多
2025-01-29
郭美懿
惡性腫瘤已連續42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據衛福部最新數據,2022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平均每4分2秒就有1人罹癌,也比2021年快轉了17秒。值得注意的是,罹癌患者年齡層不停下修,癌症不再是上了年紀才會生的病,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平常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與增加癌症風險有關,要防癌就要防「這10個字」!
閱讀更多
2025-01-23
翁申霖 整理
2024年過去,迎來嶄新的2025年,又到了年度斷捨離的時刻!除了家裡要好好掃除一番,面對爆炸的衣櫥也是得好好取捨一下,尤其是冬季衣物厚重又占空間,對此,也曾深受整理困擾長達10年的收納達人,分享自己淘汰冬衣的技巧,她提供「3大訣竅」,給予沒有頭緒該如何下手的人一道指引,新年「斷捨離」就從今開始。
閱讀更多
1/ 30
第 1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