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1
黃育清
人類歷史上最重視老年期的時代來了!一群人的老後,他們這樣過,我們想怎麼過?作者以養老院資深住民的身分,用文字娓娓描繪長輩日常,藉著這一群人生學長姊的故事,提早知道老後的樣貌,看著別人的故事、規畫自己的人生下半場,從熟齡慢慢走向初老、中老、老老的旅程中,預先準備好行李與心理,做好老後人生設計,趁早往嚮往的老後人生前進。
閱讀更多
2023-11-14
李四端, 台灣優視媒體
編按:今年76歲的腦科學家洪蘭,出生於司法世家,祖父為檢察官,父親洪福增是由軍法官檢覈而成的律師,家共有六位姊妹,皆為畢業於北一女及台大的傑出學子。其中三位擁有博士學位,另外三位則擁有碩士學位,堪稱學霸家族。洪蘭深信,姊妹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取得成就的原因,應歸功於她們父親言傳身教的深厚底蘊。
閱讀更多
2023-11-07
謝文憲
朋友在臉書上Po文:「請教臉書大神,有誰近兩年去過日月潭,跪求假日6千元上下的房間,安靜恬適,適合全家出遊,希望沒有陸客出沒,遠一點無所謂。」朋友們瘋狂留言、按讚,只有我回:「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是的,就是這句話,不僅是我的人生觀,更是我的決策模式。
閱讀更多
2023-11-05
吳淡如
萬事萬物都是投資。這個理論來自於日本知名的財經作家,也是重要金融機關的投資長奧野一成。用你的機會成本選擇一件事來做,就是十足的投資行為。他舉的例子是一個學生參加桌球社,下課後花許多時間練習,最後贏得比賽,這也是一種投資行為。能夠拿來投資的籌碼,不只金錢,還有時間。你投資時間去麥當勞打工,賺取工讀費用,不管是當學費、生活費還是娛樂費,那都是投資行為。
閱讀更多
2023-10-27
金美敬
過去的社會將人生分為三個階段:二十歲至三十九歲為青年、四十歲至五十九歲為中年、六十歲後則為老年。我們把六十歲後的人生稱為「老年」,沒有對這段時間多做計畫,是因為活到八十歲左右,就要離開人世。然而,對於現在介於四十歲至五十九歲的人來說,這種分類方式已失去意義。
閱讀更多
2023-10-23
小虎文
「沒有醫師希望病人死亡,但我們捫心自問,到底誰能掌控生死?」奇美醫院緩和醫學科主任謝宛婷醫師在安寧病房工作的15年,陪伴逾7千位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更為了推廣「病人自主」跨讀法律研究所,成為少數擁有法律學位的醫師。而今,謝宛婷在台南開設獨立書店,盼能將對善終的思索從白色巨塔帶進社區,即使人生迷路了,也能有個所在安頓自己、探尋答案。
閱讀更多
2023-10-23
黃明惠 整理
相信不少人在睡前都會習慣把手機插上電源線充電,等到隔天就能帶著電量100%的手機出門,國外有專家表示,手機整晚充電的這種行為,會讓電池壽命大幅減少。台大電機博士曲建仲則指出,一般智慧型手機充電大約只需要2小時,如果提高電壓或電流進行「快充」可以縮短充電時間到30分鐘,因此確實不需要「整晚充電」。但是不需要整晚充電,只需要充電2小時,所以我們要設定鬧鐘半夜二點起床拔掉充電器來保護手機電池嗎?答案是:完全不需要!因為「電池充電積體電路(Battery charger)」會保護電池。
閱讀更多
2023-10-04
高尾美穗
前一陣子,醫師專用的社群媒體發布電子報,裡面有篇澳洲護理師布朗妮・維爾寫的文章。她專門負責安寧緩和醫療,內容使我深受衝擊。安寧緩和醫療接觸的是臨終的人,她列出5項「人在臨死之際後悔的事」。
閱讀更多
2023-09-26
吳軍
無論名氣多大,願意承認錯誤,才有可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不管是什麼人,如果做錯事情、讓他人造成損失,肯定會影響到自己的名譽,這也正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錯誤的原因。
閱讀更多
2023-09-18
莊宜芳醫師
9月21日為國際失智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失智12大危險因子,包括缺乏教育、聽力損失、頭部外傷、高血壓、糖尿病、飲酒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憂鬱、社交孤立、空氣汙染。這些危險因子綜合起來可以解釋達40%失智的成因與風險,其中聽力喪失占8%,排名第1。
閱讀更多
7/ 30
第 7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