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2
凱薩琳.尼可萊
夏天要結束的時候,我們就把這個地方記在手帳上,因為知道,到冬至時,我們會需要一個避冬的地方。
閱讀更多
2021-06-02
蔡詩萍
周休二日,哪都不能去。煎了幾份排骨,太座點頭稱讚,一家三口將就了一餐。我上「運動筆記」網站,隨意瀏覽,太悶了,接連被取消好幾場馬拉松,疫情又嚴峻不止,連出門跑步都有所顧忌,只好望梅止渴,來望網站止腳癢一番了!
閱讀更多
2021-06-01
李政家/功能神經學專家、脊骨神經醫學博士
在疫情日益加劇下,一般民眾除了配合政府居家隔離,戴口罩、勤洗手外,是否還有在家可以執行增強免疫力,增加自我保護的能力的方法呢?以下介紹幾種在家可以簡易執行的方式,僅供參考。
閱讀更多
2021-05-27
王珣
週末和家人去附近的茶樓喝早茶,這裡除了供應各式傳統廣式茶點,正餐時間還有火鍋,花膠雞的湯味很棒。這裡位於城市商業中心區域,週六、日過來的人群明顯閒適了許多,看起來大多是家人和朋友。
閱讀更多
2021-05-24
拿督鄭博見DAC(Dato'Anthony Cheng)
編按:曾獲「華人楷模年度人物」、馬來西亞拿督鄭博見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原本症狀輕微、在家自我隔離的他,染疫14天後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命危。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拿督鄭博見公開染病全過程,他以自身經歷奉勸確診病患一定要做血液和肺部X光檢驗,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 事實上,台灣與國外都曾發生多起COVID-19 患者,猝死在家中的悲劇,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說明,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該患者的症狀會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可以正常應答,甚至還能滑手機。由於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要送進急診時,往往已經太遲了。 然而,在疫情延燒時期,冒然衝急診是很危險的舉措,那麼,在家自我隔離的確診者,該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現「隱形缺氧」呢? 黃軒醫師強調,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德國研究顯示,COVID-19確診者中,只有32%會出現「隱藏缺氧」症狀。另外,出現合併隱藏缺氧症狀的染疫者死亡率只有18%,甚至比出現合併典型呼吸困難衰竭症狀的染疫患者死亡率約30%,還要來得更低。 黃軒醫師建議, 若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不安心,可以考慮購買「血氧濃度計」或是有些智慧手錶就有提供血氧偵測功能,若低於90%就要提高警覺。 美國的作法也很值得參考,一開始由醫護人員確認輕重症、分艙分流後,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在家自我隔離期間,由家庭醫師遠端視訊看診、隨時掌握病情,這也值得台灣借鏡。 最後,再次提醒,此時千萬不要輕易衝急診室,不但讓醫療量能負擔加劇,由於急診室可能充滿各種變異病毒,不小心帶病毒回家就得不償失囉。 以下是大馬拿督鄭博見染疫的親身告白:
閱讀更多
2021-05-21
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保護力就像城門的衛兵,能幫我們抵擋侵入者,是守護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千萬別忽略生活中的一些警訊,把保護力顧好,才能避免疾病。
閱讀更多
2021-05-21
萬特特
特語錄過去了的人就像發霉的麵包、發酵的牛奶、隔夜的茶葉,一個好的前任就應該像死了一樣。安安靜靜做個「死鬼」才是體面,不要自己過得不如意了,仗著人家曾經喜歡你,就回頭打擾。說好聽點是舊情難忘,其實本質就是自私。
閱讀更多
2021-05-21
卡馬爾.拉維坎特
負面的念頭就是黑暗,該怎麼去除呢?面對恐懼,你是對抗還是擔憂?面對傷心與痛苦,你是推開還是掩蓋?這樣做是行不通的。
閱讀更多
20/ 30
第 20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