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小珮長期忽略、也沒有追蹤,導致長期貧血、血色素過低,最低時只剩下三mg/dl(正常女性一二mg/dl,男性一四mg/dl),嚴重的血紅素不足讓她十八歲那年就漸漸出現停經跡象。此外,在紅血球功能不良、長期貧血,身體因此缺氧下,就會刺激骨髓,讓骨髓使用更多空間製造紅血球,導致骨骼越來越薄,結果造成她嚴重骨質疏鬆,不僅長年痠痛,甚至連揉個麵團都讓肋骨骨折。
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理事長林凱信指出,海洋性貧血是台灣常見遺傳性疾病之一,約占台灣人口的六%,常見於非洲、東南亞、中國大陸及台灣等許多國家,舊稱「地中海型貧血」。主要是因為患者染色體基因變異,影響血紅素中的血球蛋白質鏈合成,導致血紅素缺乏、功能不全;依照病情狀況可分輕中重度,重度患者必須輸血才能保命,輕度患者與中度患者則在未出現病徵前幾乎沒有症狀,大多是就醫後才能確認。
臨床表現差異大 連醫療專業者都沒共識
正因為許多輕、中度患者平日沒有症狀,容易失去警覺性。像小珮這類中度的海洋性貧血患者,很多都是就醫後才知嚴重程度,甚至還有人當了阿嬤才知道自己是中度海洋性貧血患者。讓林凱信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中度海洋性貧血產婦,因為血栓造成產後嚴重大出血,住到加護病房緊急插管、連門牙都被敲掉了。
林凱信表示,台灣一九九五年開始針對孕婦進行海洋性貧血篩檢,重症患者少了許多;相較之下,中度海洋性貧血患者較被忽略,主要原因是臨床表現個別差異大,治療上「連醫療專業人員都沒有共識」,以致病人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很多人都像小珮一樣強忍不適,結果「一生病就是大病」。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盧孟佑說,中度海洋性貧血患者通常都是等到發生嚴重症狀、就醫後才知道原來是輕忽疾病所惹的禍。
中度海洋性貧血患者,須考慮以輸血、甚至脾臟切除等方式治療。需要切除脾臟,是因為不正常的紅血球會受到大量破壞,造成嚴重貧血,當白血球、血小板過低,造成脾功能亢進並導致經常性的出血或感染時,都必須列入考慮。
每三到六個月追蹤 慎防身體累積超量鐵質
過去患者大多以為只有長期依賴輸血的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因輸血會產生鐵質沉積,才需要排鐵治療;許多中度海洋性貧血患者,不但忽略自己需要做排鐵療程,也沒接受常規追蹤檢查,經常累積了好一段時間後,出現併發症,才知道原來身體累積超量鐵質。
盧孟佑解釋,中度海洋性貧血患者紅血球壽命比一般人短,除骨髓會加強造血,因而造成骨鬆外,腸胃道也會為了造血而加強吸收鐵質,當提早破裂的紅血球內的鐵質釋放到人體後,時間一長,就會造成鐵質沉積在心臟、肝臟、胰臟等身體各處器官,容易形成併發症,例如黃疸、肺高壓、甚至心臟衰竭等。
盧孟佑強調,如果中度海貧患者沒有進行排鐵,併發症會隨著年齡上升而惡化,特別像是骨鬆或血栓,因此,中度海貧患者一定要積極治療不強忍,若有輸血需要也必須輸血,同時也要定期追蹤血液的血清鐵蛋白,若鐵質過多就要排鐵。
盧孟佑提醒,民眾若長期有貧血、胸悶、頭痛、疲倦等貧血症狀,建議就診確認是否罹患輕度或是中度海洋性貧血。一旦確認為中度海洋性貧血,建議每三到六個月追蹤,由醫師針對病患的血色素值、日常生活品質、生長發育情況,判斷是否需要輸血或是服用排鐵劑等治療。
根據醫界推算,台灣約有150萬人帶有海洋性貧血基因;按遺傳機率計算,若兩名帶因者結婚,會有四分之一機會生下重度海貧的下一代,因此,善用產前篩檢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如果不知自己是否為帶因者,可在婚前健康檢查中,請醫師安排驗基因;或在懷孕前期進行血液篩檢,也可以查出胎兒是否罹患海貧,現在透過這樣的方式,台灣重度海貧患者幾乎已經降到個位數。
如果不幸產下海貧兒,目前也可以採用骨髓或臍帶血移植治療。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理事長林凱信指出,根據泰國一家醫院的治療成果,在12位病童中,經過親屬間臍帶血移植,其中10人成功,有8人不用再輸血。他認為,小孩體重較輕,不像大人需要大量臍帶血細胞,如果未來能在體外培養更多的臍帶血幹與更大量的臍帶血收集庫,技術將更成熟,可以造福更多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