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價值的人,可能僅僅是因為他沒有習慣性對抗

一個有價值的人,可能僅僅是因為他沒有習慣性對抗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一些人總是喜歡反駁別人。

無論你說任何事情--哪怕他們受過很好的教育,他們都會點頭說:「是的,但是……」

他們的重點是「但是」後面的內容,他們就是要顯得跟你不一樣。這就是「我嗔」。「嗔」就是對抗的心智習慣,可以稱之為「習慣性對抗」。

 

兒童教育,不僅是要教育他們如何進入社會、如何學會謀生的技能、如何發現自我……最重要的是,起碼讓他們不要建立對抗的習慣。

 

據我的觀察,在某些家庭裡面,媽媽總是扮演正直的角色,會和孩子有衝突;爸爸比較「狡猾」,因為工作忙,他們總是善用時間用各種方法來跟孩子玩樂,互為「玩具」,或者和孩子跑出去,到外面玩耍。

 

所以,一旦有事需要溝通的時候,孩子和媽媽之間就可能以衝突的方式進行,而他們和爸爸很少衝突。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悄悄地被高IQ和高EQ的父母引導,進入一個更好的生命狀態,而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形成所謂「習慣性對抗的心智模式」的話,他長大之後就是一個活得不那麼糾結的人。

 

有很多自作聰明的人喜歡說「但是」,有意無意地刷存在感,為了跟別人不一樣,為了反對而反對,所以他們屢屢受到反作用力的傷害。

 

想想看,如果有一個人,總是以開放的態度接受你的想法,慢慢慢慢地,你發現自己所說的話和所想的事情,居然如此深刻地受他的影響而不自知,難道你不覺得那個人很厲害嗎?

 

有一位IT公司的總經理,他很少以批評、呵斥、棒喝等方式,和下屬溝通。但他總能夠讓同事們找到一條雙方都認同,而且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道路。一開始,大家都認為這是因為老闆性格很好。後來,大家才知道也許是他的原生家庭,引導他成長為一個沒有太多對抗性的人。

 

從理論上來說,如果我們能夠深刻地體會《莊子》,並理解這個故事的話,我們這輩子是很難去討厭或者憎恨一個人的,因為我們沒有這個習慣。

 

如果有一個這樣的朋友在你身邊,哪怕他不會開車,哪怕他長得不是很好看,哪怕他的能力不是很強,但他的溫和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他真的不知道怎麼對抗你,他只是溫和地與你相處。但是,慢慢慢慢地,他用自己的方式跟你調頻,成為與你達成共識的人,你會多喜歡這個人啊!這和技術變革有關嗎?這和科技發展有關嗎?這和O2O有關嗎?這和EMBA有關嗎?沒有關係。

 

一個有價值的人,可能僅僅是因為他是一個沒有習慣性對抗心智模式的人而已。這種人,想要不成功,都難。

 

看更多《梁冬說莊子:人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