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會產生狹心症(心絞痛),而發生在非心臟部位的周邊血管,則是稱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其中又以下肢動脈狹窄的發生率最高,輕者肢體末梢疼痛,嚴重則會產生肢體缺血、冰冷、蒼白或壞疽,甚至危及生命。
下肢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症狀:
1.輕度阻塞:略感下肢酸麻冰冷。
2.中度阻塞者:出現漸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後會有腿部痠麻疼痛,休息片刻後血液循環恢復足夠,又能繼續往前走,但反複出現同樣症狀。
3.有無法癒合的傷口。
三高洗腎吸菸風險高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黃睦翔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主要有4項,除了年齡的不可控外,還有三高、洗腎以及吸菸。而患有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病患,也常合併有心臟或腦部血管疾病。
據統計,37至50%的病患,會伴隨腦血管疾病或心臟血管疾病,10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是正常人的4倍,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也是常人的2~3倍。
甚至可能引發腦中風
黃睦翔提醒,若肢體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就要小心是否有心絞痛或暫時性腦部缺性、甚至腦中風的症狀,加強危險因子的控制。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4項高危險因子:
1.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40-59歲發生率為2.5%,70-79歲則暴漲到18.8%,雖然這項因子無法控制,但應多加留意相關症狀。
2.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其中的高血糖(即糖尿病)會顯著增加風險2-4倍,高血壓及高血脂症則是增加風險1.5-2倍。
3.吸菸:會大幅增加血管阻塞疾病的風險達2-6倍,而超過8成的患者有吸菸的病史。
4.洗腎病患:增加風險約7-8倍。
黃睦翔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治療,首要就是控制危險因子,包括戒菸、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並做適度的運動訓練,以改善肢體的血流量,其改善程度可與藥物相當,是安全、經濟且有效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