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盡可能去成全自己喜歡的樣子!無法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無需抱歉

中年以後,盡可能去成全自己喜歡的樣子!無法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無需抱歉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達志

有時候會難以感受到快樂,但自己並不知道原因。

 

在那樣的時刻,無論參加多少聚會、跟多少人見面、聽多少笑話都於事無補,就連原本會讓自己開心的事也提不起勁,只是感覺鬱悶。像是有人用力擠壓著自己的胸口,將氧氣推出身體,同時也感到空洞。你不明白自己為何快樂不起來,但卻真切地感受到不快樂的氣息包裹著自己。

 

「好像不再是自己,有時不知道自己是為何而努力?」

 

偶爾這樣的提問會冒了出來。「你現在很好了,就是想太多了才會這樣。」也會聽到這樣的回答。於是疑惑被打了死結,丟到角落,不存在的問題不要自找麻煩。可是心裡始終有隱隱的疑惑不時浮現,像鯨魚探出水面,一口吃掉你的快樂。

 

等到長更大一點才理解到,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背負著他人的期待而活著。即使是沒有明確地指出期待,但並不表示不存在。它們可能是以各式各樣的形式發生於自己生命的周圍,一個眼神或者一個暗示,像是被空氣裡的塵埃包裹著,不彰顯,可在某一個時刻透過斜斜灑落的陽光,你看見了它們在窗邊輕輕飄揚擺盪著。

 

就如同我們的毫無覺察,時常他人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期待也可能就只是這樣。但無論再如何輕巧,都會在心裡堆疊成重量,像是指腹畫過窗角的灰。那些累積,最終都會有所感受。

 

後來讀到完形心理學中所謂的「內攝(introjection)」,意思是「不假思索地接收了他人的標準、期待、評價,並不自覺地將它們拿來作為自己的生活依據」。於是那些難以言喻的不快樂有了一些說明。

 

要成為什麼樣子?什麼樣的話語才適切、什麼的舉止才稱得上值得被誇讚?又或是在什麼樣的年紀該有怎樣的姿態……在成長的過程中,這些期待以或快或慢的速度推擠著自己前進,越是在意的人力道越是大,而在來不及允許的狀態下,便已經內化入身體裡,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就像是衛星接收肉眼看不到的訊號,你收納了這些應該與不應該。人們眼中所看見的你,其實更多是他們所期許的你的樣子。

 

於是從小到大,我們會習以為常地扮演各式各樣的存在,小時候當個乖巧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稱職的成人,把聽話當成是讚美。面目模糊。也幾乎無意識地為了多討人喜歡一點,展示了不夠真心的言行舉止、壓縮了真實的感受,而它們最後都像石頭一樣重壓在心上。

 

天黑不是一個瞬間發生的事,而是緩慢漸進的過程,造就了自己的不快樂。小一點的時候感受較不明顯,可是長大之後卻掩飾不了。

 

甚至在有些時候,是把自以為的期待加諸在自己身上,想像了別人對自己的盼望。被馴化的自己。然而不管是哪一種,都只是說明自己忽略了自己的聲音。因而在那些種種的必須與應該當中,即使拚了命的努力著,仍感覺一切都沒意義。不像是自己的自己,就連痛苦了也毫無意識,於是快樂自然毫無滋味。

 

因為這樣理解到了,於是後來得以學著多正視自己的感受一點。並非不再在乎他人,而是不再在乎那麼多,可以自己挑揀決定。

 

生活著就是人際關係,在意他人也無可避免,就因如此,才更需要一直提醒自己,盡量不辜負他人,但也別只是為別人的需求而努力。因為你的人生是自己的。走過很長的時間才能肯定,無論別人怎麼評價自己,最重要的始終仍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再親密的人也無法擁有你的人生。

 

學著在兵荒馬亂的人生裡,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與他人建立關係,同時完好自己。成為自己想望的模樣,找尋屬於自己的意義,過程中或碰撞或茫然或挫敗,最後才得以長出力量,然後再用它來支撐自己的生命。

 

 

承擔疼痛,快樂終於能夠變得堅固。

 

最終,我們只能誠實地看待自己的樣貌,即使必須包含著伴隨而來的失望。長得像是自己,是對自己的負責。無法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無需抱歉。我們都要盡可能去成全自己喜歡的樣子。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我不抱歉》,三采出版,肆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