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開始骨質流失!65歲叔「變矮」揪出骨質疏鬆…沒症狀卻可能致命:「這部位」骨折一年內3成死

30歲開始骨質流失!65歲叔「變矮」揪出骨質疏鬆…沒症狀卻可能致命:「這部位」骨折一年內3成死

骨質疏鬆症常被稱為「沉默的健康殺手」,它看不見,罹患後也不一定會有症狀,但是當它導致無預警的髖部或脊椎骨折,帶來的疼痛、行動不便、臥床…等,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甚至帶來許多併發症和增加死亡率。

 

過去看診時曾有一位65歲的糖尿病患者由女兒陪同來門診,病患的女兒告訴我說她發現父親這半年多來身高好像變矮、並且斷斷續續會跟她抱怨說背部痠痛不舒服,雖然有嘗試過職能治療和貼止痛貼布,但是效果有限,因此才決定帶父親來看診尋求協助。

 

門診當下X光檢查,發現這位患者在胸腰椎交界處有壓迫性骨折,除了進一步安排進行骨密度檢查,確診患者有骨質疏鬆問題,也同步聯繫骨科醫師協助評估患者是否需要手術。後來骨科評估後回覆暫時先不急著進行手術,因此病人便回到我的門診開始進行骨質疏鬆治療,經過快2年的持續治療,患者的骨密度進步到接近正常值、背痛的情況也改善。

 

逾60歲每6人就1位有骨質疏鬆症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統計推估,台灣於今年(2025年)正式邁向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高齡化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顯著攀升。而國健署與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資料顯示:

 

●台灣60歲以上每6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其中女性占比達8成;

 

●罹患骨質疏鬆症病患約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可能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

 

●發生過一次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患者裡,約50%將再發生第二次骨折,再次出現新骨折的風險呈現指數形式攀升。

 

●當中又以髖部骨折最為嚴重,1年內約有30%的死亡風險,骨質疏鬆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

 

骨質疏鬆平時不容易觀測到異狀,但若年紀達中老年以上的家人有體重過輕、身體質量指數小於18.5公斤/公尺2、出現身高減少超過4公分、異常駝背時便要提高警覺就醫評估。

 

 

11族群建議接受骨密度檢查

 

會影響骨骼健康的因素,涵蓋骨骼結構、骨代謝、結構損傷堆積和礦物化程度等,因此骨骼強度與骨密度、骨品質皆有關。骨質疏鬆症的特徵是低骨量、骨骼微結構破壞和脆弱,使得骨強度下降和導致骨折風險增加,臨床診斷主要依據病史有低創傷性骨折或骨密度T值≤ -2.5判定。

 

骨密度測定是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為黃金標準,量測位置應選擇腰椎和髖骨為主、若此兩處骨折則可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1/3處取代。而哪些人須接受骨密度檢查呢?依照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建議:

 

1、65歲以上女性或70歲以上男性。

 

2、65歲以下且具危險因子的停經女性。

 

3、即將停經並具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婦女,如體重過輕、先前曾骨折、服用高骨折風險藥物。

 

4、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男性。

 

5、脆弱性(低衝擊力)骨折者。

 

6、罹患可能導致低骨量或骨流失相關疾病者。

 

7、服用的藥物和低骨量或骨流失有相關者。

 

8、任何被認為需要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者。

 

9、接受治療中,用以監測追蹤治療效果者。

 

10、有骨密度流失證據而可能接受治療者。

 

11、骨折風險評估工具列為中度骨折風險以上者。

 

若家中長輩或自身符合上述情況者,建議務必檢查骨密度。然而,骨質疏鬆預防與治療目的是減少骨折發生及其衍生的問題,因此骨密度之外,可考慮加入骨折風險評估工具和骨小樑指數等作為介入治療決策的輔助。

 

經骨折風險評估工具估算,未來10年的主要骨鬆性骨折風險或髖骨骨折風險若分別超過20%或3%,則屬於高骨折風險,應考慮積極治療。另外,骨密度顯示骨缺乏,但腰椎的骨小樑指數低於1.2者,臨床建議也可考慮積極治療。

 

中斷治療更危險

 

事實上,要維持或增加骨密度是相當不容易的,對於已經有骨質疏鬆的患者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現階段骨鬆藥物依照作用機轉,可分為抗骨質再吸收劑、促骨質生成劑、雙重作用之混合型藥物;而用藥途徑也有針劑或口服不同方式,病患適合哪一種機轉的藥物或是用藥途徑,都可在門診時向醫師詢問和討論。

 

但最最重要的是,切莫隨意中斷治療,與維持治療相比,任意中斷治療會使得骨密度減少、骨代謝流失、骨折發生等風險上升,養成定期回診治療追蹤是對抗骨質疏鬆症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公園走路就夠?台灣銀髮族僅4成活動量足夠…86歲爺每周健身2次:1年後丟掉助行器「還能小跑步踢球」

 

調整生活習慣,阻骨質流失

 

人體骨骼的骨質在出生後逐步增加約在20至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隨著年紀增長便開始漸漸減少。雖然老化無可避免,不過日常中我們可以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減緩骨質流失速度和預防骨鬆。

 

首先,戒菸、戒酒、維持正常體位以去除骨鬆危險因子。

 

其次,同時攝取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根據美國骨骼健康與骨質疏鬆基金會(BHOF)在2022年發表的臨床指引,50歲以上成人每日鈣攝取量1000至1200毫克、維生素D 800至1000國際單位,食物中乳製品、豆類、深綠色蔬菜、芝麻、菇類、海藻類、蛋、魚類等是不錯的選擇。同時搭配戶外日曬活動,若飲食來源的鈣和維生素D不足應適當加入補充劑。

 

 

再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適量負重式有氧、阻力、平衡訓練,例如:健走、慢跑、舞蹈、登階/踏箱、深蹲、太極拳、球拍類運動等,可幫助增加骨密度、肌力、敏捷度。

 

最後,維護視力清明、穿著適合鞋類、居家照明防滑設施…等以減少跌倒發生率,亦為防範骨折的方法。

 

骨質疏鬆症常被稱為「沉默的健康殺手」,它看不見,罹患後也不一定會有症狀,但是當它導致無預警的髖部或脊椎骨折,帶來的疼痛、行動不便、臥床…等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甚至帶來許多併發症和增加死亡率,因此,早期篩檢、及時治療更顯重要。

 

延伸閱讀:

日曬能補充,為什麼6成台灣人「維他命D不足」?4大NG觀念害骨鬆、肌無力,增糖尿病風險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