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通常在三、四歲的時候上幼稚園,生平第一次踏入社會。從發育過程來說,這個時期的小孩不是真的和其他小朋友玩在一起,而是各玩各的。打開話匣子的小孩看起來好像也會邊玩邊對話,但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他們都是各說各話,因為這個階段的小孩還是以自我為中心。
和朋友玩玩具的時候也一樣。小孩子還沒有讓步、分享的概念,所以會對「自己的東西」很執著。有一天,我看到孩子哭鬧著不願意把玩具讓給來家裡玩的小朋友玩,我很稀罕地想起了婆婆。
看看周遭友人或網友分享的婆媳問題,很多人忍無可忍,最後選擇不再和婆婆溝通,這樣的情形在現代很常見。例如過節日的時候,只有小孩和老公回婆家。也有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老公發現自己母親的雙重面貌,因此加入老婆的行列,站在老婆那一邊。
媳婦單方面和婆婆斷絕聯絡,引發婆媳問題,婆婆和老公的關係因此惡化的情況也很常見。大部分的婆媳問題都是起因於婆婆的惡言惡行,所以最後的贏家會是媳婦。如果有小孩的話,更是如此,因為婆婆知道要迎合媳婦的脾氣才能見孫子一面。
這些婆婆堅持半年到一年左右,就會隱隱約約地聯絡媳婦或試圖透過兒子恢復關係。被婆家氣到咬牙切齒,不惜離婚的媳婦雖然對婆婆失去了信心,但是因為她是孩子的奶奶、老公的媽媽,所以「乖媳婦病」復發,婆媳關係再次回到原點。
短暫的反抗期間享受到的幸福也只是一時的。隱隱約約恢復關係的話,原本的衝突又會不幸地重複上演。所以,雖然說這是媳婦的勝利,但是從長期來看,很難說是取得了真正的勝利。
和弟媳關係不佳的娘親媽媽,也是在弟媳生小孩後重新聯絡,不知不覺地恢復了兩人的關係。雖然是因為雙方有需要、雙方都反省過,而恢復了模稜兩可的關係,但是以前的衝突不知何時又會浮上檯面。
婆婆為什麼會舉白旗投降呢?少了媳婦的話,這個世界會怎樣嗎?會有損長輩的自尊心嗎?
能讓視為自己的一切的兒子展露笑顏的人終究是媳婦,能讓兒子少吃苦頭的也是媳婦,視為珍寶的唯一孫子的媽還是媳婦。婆婆不是因為明白這一點才投降的嗎?要是能早一點明白,該有多好?那家庭裡就不會出現流淚吵架的人,而是自然而然地多了一位新的家庭成員。
現在或以後可能會遇到婆媳問題的媳婦們,不要因為覺得長輩難接近,獨自承受壓力,只會回答「是」。想像看看如果妳有一個需要照顧的「四歲孩子」,理解起來應該會簡單很多。試想這個四歲的孩子有一個非常愛惜、非常喜歡的娃娃,那個娃娃被突然冒出來的人給搶走的話,小孩子當然會生氣,又哭又鬧。婆婆就是那個四歲孩子,而媳婦是拿走娃娃的人。站在東西被搶走的人的立場來看,哭鬧其實是很自然的行為。
但是,這裡有一個誤區,那就是「搶」這個字。媳婦不是「搶走」兒子的人。現在是時候告訴那些像被搶走娃娃的小孩一樣,生氣耍脾氣的所有婆婆們一個事實。
「婆婆!人不是我搶走的,是您的兒子選擇了我!真想這麼做的話,我隨時都可以把不再是我老公,而是您兒子的那個人還給您。但是,請您記住了,這麼做會讓您的兒子變得不幸。」
(本文摘自《媳婦靠北日記:婆媳關係,就是一場沒有盡頭的女人戰爭。看21世紀俏媳婦,如何對抗19世紀惡婆婆!》,平安文化出版,朴書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