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會回顧過去,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變得更加成熟。然而,如果過度追溯往事,反倒會沉溺於過去,導致眼下的時間被蠶食鯨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認為現在的不滿足感,是過去某些負面事件造成的結果,也就是過去的事件阻礙了我現在的腳步。
最終,如果憂鬱的情況持續惡化,就會被過去埋沒而無法自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憂鬱其實是想好好過生活的挫折感,也就是過去若過得很好,現在的生活就會更加順遂,因此總是不停地回首往事。
換言之,因為想好好生活,以致於陷入憂鬱的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主張的時間觀(Time perspective),就足以用來證明這一點。所謂的「時間觀」,指的是個人對時間的態度與價值觀,是在個人過去的經歷與社會規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
津巴多提出的時間觀概念區分為積極的過去時間觀、消極的過去時間觀、享樂主義的現在時間觀、宿命主義的現在時間觀,以及未來導向的時間觀、超未來時間觀。津巴多的理論指出,比起偏向任何一個時間觀,擁有根據情況靈活轉換的均衡時間觀更為重要。
若抱持積極的過去時間觀,會傾向珍惜過去經歷的事物,停留在美好的時期與記憶中;若擁有消極的過去時間觀,會執著於過去做錯的決定,被困在往事之中,以致於無法享受當下,總是感到懊悔與遺憾。
根據研究顯示,抱持積極的過去時間觀者,感到憂鬱的可能性較低,而擁有消極的過去時間觀者,陷入憂鬱的可能性相對較高。也就是說,我們的視線愈是消極地滯留在過去,就愈容易變得憂鬱。
延伸閱讀:
心可以反芻,也可以戒斷
人生總是充滿了不確定,而我們也老是想精準地預測未來。在這裡有一個概念叫做「無法忍受不確定性」(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意指將不確定性可能隱含的負面結果視為威脅,無法予以忍受。
如果對於不確定性的耐受力不足,在為了避免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就會傾向從過去的負面事件進行消極地預測,也就是相信「過去怎樣,未來就一定會怎樣」。但是,「過去不順遂,所以未來也肯定無法順利」,這樣的預測會讓人產生不管做什麼都沒有用的無力感。簡單來說,視線滯留在過往,會導致我們對未來產生消極的預測,最終喚來憂鬱。
如同前文所述,憂鬱的核心在於「反芻」,也就是不斷回顧與負面事件相關的情感,或者讓自己陷入負面想法與情緒的思考方式。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採用反芻法進行應對的人,很可能就此陷入憂鬱。因為他們會回想過去的經驗,然後以負面事件作為根據,進一步預測根本尚未發生的未來。
人們之所以會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使用反芻,原因在於這種方法可以讓人暫時擺脫負面情緒。但是,如果反芻過度,就會更加消極地去看待那些想避免的狀況,最終陷入無力與憂鬱之中。
憂鬱和個人的意志無關
如今,憂鬱症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疾病,面對因罹患憂鬱症而絕望的人,我總會形容這只是單純的感冒。我們只要吹到冷風、過於疲倦或者免疫力下降,身體就會出現感冒症狀,憂鬱症也一樣。假如碰到如凜冽寒風般的巨大壓力,我們就有可能得到憂鬱症;在內心感到倦怠,或者身心免疫力都降低時,也有可能出現憂鬱症狀。
感冒的種類非常多元,有些即使不接受治療,也會自然而然地痊癒,但也有些感冒無論怎麼吃藥都不見好轉。憂鬱症也是同樣的道理,有些人的症狀會自行痊癒,或者可以透過努力來克服;反之,有些人的症狀不易減緩,還有可能慢性化或者留下後遺症。
然而,我們總是對憂鬱症抱有極大的偏見,特別是認為憂鬱症與個人的意志力相關。讓我們再重新回想一下感冒症狀吧 !感冒是因為意志力薄弱嗎?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所以才一直沒有好轉嗎?人們對感冒尚且寬容,但是面對罹患憂鬱症的人,卻用過於嚴苛的視線看待。
我想再強調一次,憂鬱症其實就像是心靈的感冒。也就是說,憂鬱症的發生不僅與意志力無關,而且還相當普遍。我希望大家能仔細觀察內心的憂鬱,不要把憂鬱症的起因全歸咎於意志力。假如有需要,就按時地服藥並接受專家協助,好好地予以克服。
(本文摘自《過去留下的憂鬱,未來帶來的焦慮》,幸福文化出版,金雅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