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者尋短非孤例!醫談「瓊瑤的死亡教育」,5提點陪走人生最後一哩路:「善終」絕非輕生了結生命

高齡者尋短非孤例!醫談「瓊瑤的死亡教育」,5提點陪走人生最後一哩路:「善終」絕非輕生了結生命

編按:縱橫文壇半世紀的作家瓊瑤昨(12/4)被發現在淡水住家輕生逝世,享壽86歲。瓊瑤與平鑫濤鶼鰈情深,在丈夫過世前親見他因中風、失智臥床,最終只能倚賴鼻胃管維生,讓瓊瑤關切「善終權」,也曾發表言論支持「安樂死」。瓊瑤身後更由友人在臉書發出千字遺言,盼未來能找到人道方式,幫助「老人」們快樂的「歸去」。

對此,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在粉專發文,表示高齡者面對老病的身心痛苦,易萌生離世念頭,瓊瑤絕非孤例。但他認為瓊瑤雖有死亡教育的觀念,卻未曾擴及到家庭中每個成員,呼籲各界應關注生死教育議題,並落實「預立醫療諮商(ACP)」,「才能安樂善好自己的死亡!而不是輕生!」

 

《瓊瑤的死亡教育》:也是你的死亡教育?

 

落實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才能安樂善好自己的死亡!而不是輕生!

 

老後面對身心痛苦,瓊瑤輕生非孤例

 

瓊瑤的選擇,並非孤例。在很多高齡人群中,有些人因為身體或心理上的痛苦,也曾萌生了離世的念頭。

 

你們知道,老人面對死亡,是需要全新的教育嗎?而不是老人世面見多,他們都會坦然面對的!畢竟死亡,老人,從未有過,不是嗎?你又如何叫老人,孤獨一個人去面對呢?

 

其實,早在2017年3月,瓊瑤就在網絡上公開了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婦的信,信中涉及的正是過往身為父母對孩子,避而不談或者不直說的「死亡」話題。

 

7年前寫公開信談生死,憂子女的愛成死亡阻力

 

當時文章中提到,之所以要公開寫下這封人生中「最重要的信」,是擔心子女對父母的愛,成為她「自然死亡」最大的阻力。

 

瓊瑤說:「在這漫長的人生,我沒有因為戰亂、貧窮、意外、天災人禍、病痛……種種原因而先走一步。活到這個年紀,已經是上蒼給我的恩寵。所以,從此以後,我會笑看死亡。」

 

她也有了5點聲明叮囑其子女:

 

一、 不論我生了什麼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得快最重要!在我能作主時讓我作主,萬一我不能作主時,照我的叮囑去做!

 

二、 不把我送進「加護病房」

 

三、 不論什麼情況下,絕對不能插「鼻胃管」!因為如果我失去吞咽的能力,等於也失去吃的快樂,我不要那樣活著!

 

四、 同上一條,不論什麼情況,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種維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種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

 

五、 我已經註記過,最後的「急救措施」,氣切、電擊、葉克膜……這些,全部不要!幫助我沒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的活著,意義重大!千萬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

 

她說,人生最無奈的事,是不能選擇生,也不能選擇死!好多習俗和牢不可破的生死觀念鎖住了我們,時代在不停的進步,是開始改變觀念的時候了!

 

「生命是偶然的,死亡卻是必然的,為何我們要為誕生而歡喜,卻為死亡而悲傷呢」。

 

瓊瑤的故事,早已成為幾代人的青春記憶。她筆下的愛情,至今仍在電視劇里反復播放;而她的人生態度,也成為晚年生活的另一種註腳。

 

或許,我們可以從她的選擇中學到:如何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如何讓我們家中老人的死亡教育,更要深入到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的!

 

面對老人死亡,老人和家人是需要教育的

 

當老人因疾病或失能面臨生命終點時,死亡教育變得尤為重要。它可以幫助老人和家人更有尊嚴地面對生命的最後階段,並共同準備和接受這一不可避免的自然過程。

 

 

為何,老人家和家人需要一起接受死亡教育?

 

●減少恐懼與焦慮: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幫助老人認識並接受這一事實。

 

●促進生死溝通:減少家人之間對死亡話題的忌諱,讓老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需求。

 

●提升生活質量:通過關注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讓老年人更有尊嚴地度過餘生。

 

●預防孤獨與後悔:通過早期準備和反思,減少未完成的心願和心理壓力。

 

延伸閱讀:

她罹癌兩次簽DNR、立遺囑,88歲「腦袋空空沒牽掛」安詳離世!完整善終,原來涵蓋6大層面

 

死亡教育主要內容,包括:

 

(1)認識死亡的自然性

 

●教導老人和家人理解死亡是生命的自然過程,沒有必要逃避或否認。

 

●分享文化、哲學或宗教對死亡的不同看法,幫助老人找到內心的安慰。

 

(2)生活回顧與價值反思

 

●鼓勵老人和家人回顧自己的生命故事,總結人生的價值與貢獻。

 

●設置「生命回顧」活動,幫助老人與家人分享記憶,增進情感連結。

 

(3)病後與臨終照護準備

 

●教導老人及家人了解臨終過程,如緩和醫療 (Palliative Care)和臨終關懷 (Hospice Care)的重要性。

 

●鼓勵老人明確自己的醫療意願,例如是否需要插管、心肺復甦等。

 

死亡教育家庭成員一併都得受教育!而不是只有生病的老人!

 

(4)實際準備

 

法律與財務:

●協助老人制定遺囑或信託,明確資產分配。

●確保老人了解其保險、退休金及其他福利的使用方式。

 

喪禮安排:

●引導老人參與自己的喪禮計劃,確保喪禮符合他們的文化和個人意願。

 

緊急聯絡清單:

●幫助老人整理好聯絡人和重要文件的資訊。

 

延伸閱讀:

90歲夫妻財產遭3兒欲贈與過戶,求助律師竟被告!吳挺絹律師:如果不打算財產,就會被人打算

 

算命師斷言活不過半百,她年年寫遺囑「重生」!中年後學會整理人生:勇於拒絕,活成想要的樣子

 

 

千萬不要讓生病老人家孤獨一個人生活的!除了跌倒的危險,還有一些身體病痛折磨,沒有人知道的!這會使生病老人,更痛苦!

 

(5)心靈與精神支持

 

●鼓勵老人參與宗教、信仰或正念冥想活動,減少對未知的恐懼。

 

●為老人提供心理支持,幫助他們面對孤獨或對死亡的擔憂。生病的老人,是需要家人陪伴的。

 

如何進行死亡教育?

 

(1)與老人溝通

 

●選擇合適的時機:避免在老人情緒低落時討論此話題。

 

●用心傾聽:讓老人自由表達對死亡的看法與擔憂。

 

●避免迴避話題:以平和的語氣正面討論死亡,不用「隱喻」或「委婉說法」。

 

家庭成員在側可以傾聽、陪伴和分享生活點滴,不一定是每次都是在分享病痛和死亡!

 

(2)借助專業資源

 

●聘請專業的死亡教育師或心理諮詢師,提供老人和家人支持。

 

●參與社區的死亡教育講座或活動,促進群體學習與分享。

 

很多的NGO可以提供你關心自己家人的死亡教育,例如安寜照顧基金會...

 

(3)使用多樣化工具

 

●書籍與影片:分享關於生死的書籍(如《因為愛,讓他好好走. 一位重症醫學主任醫師的善終叮嚀》)或紀錄片。

 

●角色扮演:模擬情境,讓家人和老人共同學習如何面對死亡。

 

●藝術與創作:如書寫回憶錄、繪畫或錄製生命故事視頻。

 

延伸閱讀:

爸爸的喪事,只花10萬就自在圓滿!郭慧娟創《死亡咖啡館》陪眾人聊身後事:談生死是為了愛

 

(4)鼓勵家人參與

 

●共同制定計劃:邀請家人參與老人遺願或醫療意願的討論。

 

●定期關注狀態:隨著老人年齡或健康狀況變化,更新相關準備。

 

沒有親人的死亡教育,那是不能全面的大家接受安然的死亡過程⋯⋯

 

見過太多病人知道了,家人不知道!家人知道了,病人都不知道,因為家人都瞞著她?

 

 

全民死亡教育的重要

 

對老人:

●減少對死亡的恐懼,感受到更多支持與尊重。

●確保自己的意願被尊重,提升生命的掌控感。

 

對家人:

●減輕喪親後的心理負擔,減少未完成心願的遺憾。

●提升家庭的情感凝聚力,共同面對生命的課題。

 

社會對死亡教育的推動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推廣以社區為基礎的死亡教育,讓更多老人與家庭受益。

 

可以知道瓊瑤在死亡教育的觀念已有,只是可惜在病魔折磨下,仍然需要一個人狐獨面對,失去生命的善終教育是群體,是人類人人都應有陪伴這些病人的!家人或親人在旁陪伴,這是重要的!

 

●醫療體系:在醫院或診所中提供死亡教育課程,融入緩和醫療服務。

 

●學校與大眾媒體:將死亡教育融入課程或媒體宣傳,讓全社會對生死有更多正面認識。

 

預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落實行動

 

什麼是「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ACP)」?

 

我們透過「病人自主權利法」,可尊重病人醫療自主意願讓病人、家屬、醫療團隊三方在醫療機構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過程中,瞭解病人真實願望,以達促進醫病關係和諧的目的,也同時減輕家屬面對病人離世時的茫然與不知所措,並因將決定權交還給病人,降低家屬幫他人做決定所造成的內疚與自責,進而因著尊重和支持病人的決定,體認到自己是實現病人願望的幫助者。

 

延伸閱讀:

為何要預立醫療決定?成了病人,你很難保有醫療決定權…簽署率不到1%,問題出在哪?

 

瓊瑤的輕生和情緒投射的文章,對一些正在受苦的人,其實不是很好的示範,你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這些專業的「預立醫療諮商(ACP)」,才是生命善終去落實的工作!

 

絕對不會是輕生了結的生命,生命誠可貴,也誠可以善之於終!


 

各縣市提供預立醫療諮商(ACP)資源地圖--各衛生局提供最新資料,大家參考一下:https://www.thrf.org.tw/archive/2145

 

死亡教育並非讓人更害怕死亡,而是讓我們更懂得珍惜生命。老人可以透過這樣的教育,更有尊嚴地面對生命終點,家人則能在關懷與陪伴中,學會如何更好地告別與感恩。

 

瓊瑤走了,但她的故事,她的愛情,她的生命觀,將繼續感動每一個曾經的我們…。她!也曾是我青春生命中的文學作品的偶像。

 

「生命除了感動,更需要實際行動」,去坦然面對死亡的教育,例如落實「預立醫療諮商(ACP)」,而你真的去做了嗎?

 

還是,仍然只在網上爬文而已呢?

 

作者簡介_黃軒醫師

醫學博士。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是一名重症醫療專業醫師,是一名古文詩賦愛好者,是一名專欄作家。 著有《肺癌診治照護指南》、《生命在呼吸之間:胸腔科病房的真情故事》、《因為愛,讓他好好走》、《還有心跳怎會死?:重症醫師揭開死前N種徵兆》。經營粉絲專頁「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