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生病前
二十幾年前,我的職場轉換突然出現了變故,很可能在一夕之間成為無業人士,經過幾天的慌亂與茫然,我定下心來問自己,如果真的失去教職,我想做什麼?我能做什麼呢?
「我想,我可以開小火鍋店。」我有點認真的對父母說。
「我們沒開過小火鍋店呀,能做好嗎?」母親擔憂的嘆了口氣。
「我覺得我們可以開麵店,這是我們能做好的事,我和妳媽可以幫妳一起做。」父親非常認真的說。
那一年,我已經三十七歲了,母親六十幾歲,父親也年過七十,為了這個女兒,他們勞苦一世後,準備再次投入拚搏,我的心裡很暖,眼睛濕濕的。
「我們只賣炸醬麵和牛肉麵好了,店名就叫『雙麵佳人』,不錯吧?」我覺得自己挺有創意,沾沾自喜。
「租店面太貴,如果可以擺個小麵攤,可能更好……」父母親開始商量討論關於我們的小麵攤。
其實,就算沒有教職,我的出書版稅也能支撐我們一家三口的生活所需,怎麼捨得讓父母再辛苦操勞?擺麵攤賣麵真的是不可能的。
但是,一家三口熱烈討論的聲音和高亢的情緒,仍那樣清晰,彷彿只是昨日。我知道即使在最困難的低潮之中,他們也不會任我溺斃,而會奮力將我撈起,坐上小船,向安全的渡口駛去。
▲張曼娟與父母感情深厚,在父母晚年時細膩記錄照顧日常,為許多扛著沉重長照包袱的讀者療癒身心。(圖/翻攝自張曼娟臉書)
吃一半灑一半
朋友跟我說,她發現媽媽吃飯時碗筷拿不穩,吃一半灑一半,她說她非常難過,哭了三天。她問我有沒有這種經歷?
當然有,我媽媽不但有認知症,還有帕金森氏症,吃一半灑一半根本是日常。
但我沒有哭,一天都沒有,只是幫她買了幾件圍兜換著穿。
媽媽穿著圍兜就算漏了灑了也無妨,她可以輕鬆的吃飯,吃她愛吃的炸雞,她開心我就快樂。
成為照顧者第十年,我不喜歡情緒先行,因為沒有幫助,只是淪為自憐而已。
對啦,我是沒血沒眼淚的現實派照顧者。
▲張曼娟帶著母親(右)與看護阿妮(左)吃炸雞,穿著圍兜就算食物灑了、漏了都無妨,母親仍可安心享用美食。(圖/翻攝自張曼娟臉書)
快樂練習
我的快樂練習就是用「還好」來為自己造句。
當你練習夠久,不用特別去想「還好」,自然而然就會覺得「還好」了!
這也是給自己的意念的訓練。如果這一天都沒有發生任何不好的事,我就會說,今天真是我的lucky day。
並不需要一整天發生好幾件好事,才說今天是幸運日。
所以我現在真的變成一個,很容易開心的人。
將零碎片段連起來,才有活著的感覺
不要為了照顧而把自己全部取消,依然保留著部分工作,持續著人際關係,給自己找樂子的時間和機會。
雖然都是零零碎碎的,但這些片段連結起來,才能讓我們有活著的感覺。
大齡兒女照顧年老父母,不是過渡時期,不能拚了命的硬撐。
因此,該休息的時候要休息,該放鬆的時候要放鬆,該求援的時候就求援。
照顧年老的父母不是曇花一現,是一種日常。
當我們預習著老去,明白老後所需:
只是出門時一台輪椅,
想睡覺時一顆安眠藥,
便會擺脫更多的欲望和紛擾,獲得自由。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出處1、原文出處2、原文出處3、原文出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