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民健康署2022年調查,台灣65至74歲銀髮族憂鬱症的盛行率約為11.7%,其中75歲以上老年人比例高達19.7%。而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蓄意自我傷害」名列第10,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更居各年齡層之冠,顯示高齡憂鬱與自殺是超高齡社會必須關注的議題。
亞東醫院精神暨心身醫學部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陳俊霖醫師指出,現代醫療手段如抗憂鬱藥物、心理治療、穿顱磁刺激術等,能有效協助改善長者情緒,但許多患者症狀改善之後,卻仍覺得「沒有活著的理由」。
陳俊霖強調,走進人生的銀色時光,不該只是漫長的等待與消耗,而應是充滿溫暖、陪伴與生活意義的延續。長者真正需要的是一種能投入的生活節奏,以及重拾價值感與社會連結的機會。
從開藥到開心,醫師開出「快樂處方箋」
英國自2019年起推動「社會處方箋」制度,讓醫師在開藥之外,也能轉介病人參與園藝、藝術、運動等社交活動,促進心理與社會連結的整體健康。陳俊霖表示,這樣的理念與臨床經驗密切呼應,許多長者透過自然接觸與團體互動,不僅緩解焦慮與孤單,也改善睡眠與專注力,重拾生活節奏與價值感。
他也補充,在歐美與澳洲地區,類似的「綠色處方箋」與「森林療癒」計畫早已推行多年,科學實證也顯示,自然環境能促進副交感神經活化、降低壓力荷爾蒙,有助穩定情緒並促進心理健康。
「自然就是最溫柔的處方。」亞東醫院從2008年起導入園藝治療至精神復健,透過自然照護協助患者走出情緒低谷。2016年更在安寧病房設置療癒花園、導入治療犬,為末期病人與家屬提供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
▲治療犬走進病房,為患者與家屬帶來面對病痛的勇氣與希望。(圖/亞東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78歲嬤分享種花技巧,找回「被需要」感覺
「我們希望不只是治療症狀,更透過環境、活動與人際連結,幫助患者重拾生活的意義與節奏。」陳俊霖分享,有位78歲李阿姨,常覺得日子無趣、悶悶不樂。家人發現她情緒低落,便陪她來醫院就診。
陳俊霖發現李阿姨喜歡在家種花草,建議她參加園藝團體,她起初猶豫,覺得自己已經會種,不需要再學。但陳俊霖鼓勵她或許可以當老師,幫助別人一起種花,這句話也在李阿姨心中種下希望種子。
幾週後,李阿姨在家人鼓勵下加入團體,不僅迅速融入,還主動分享種花技巧與施肥經驗,成為團體中人氣王「園藝阿嬤」,也常在活動結束後,笑容滿面地與家人分享趣事。陳俊霖表示,許多長者透過團體活動找回「被需要」的感覺,這份認同和陪伴,比任何藥物都更能療癒心靈。
▲亞東醫院推動「綠色照護」,結合精神醫療與自然療癒,透過園藝與手作活動,增強長者社會連結與情緒支持。(圖/亞東醫院提供)
醫療不只單是治療,更是陪伴與連結
醫療的目標不只是讓數據恢復正常,更重要的是幫助患者重新找回「活著的理由」。
陳俊霖希望長者不再被動接受照顧,而是能在生活中重拾主動感和價值感,而園藝、手作和接觸自然等活動,不僅是休閒,更是情緒復健與認知刺激的重要方式。尤其對長輩來說,當他們發現自己還能做好一件事,並幫助別人時,那種自信和喜悅是最好的療癒。
「綠色,是自然的顏色,也是療癒的顏色。」在邁入高齡社會的今天,醫療的角色不該只侷限於治療疾病,更應回應長者心中最深的渴望:被看見、被理解、被需要。
透過綠色處方的推動,亞東醫院將自然融入照護,用園藝、手作與陪伴的力量,溫柔地牽起每位長者的手,一起走出孤單與低潮,重新擁抱那段充滿尊嚴與幸福的人生下半場。
【亞東醫院衛教講座】
銀髮族的綠色處方箋
■ 時間:8/8(五)15:30~16:00
■ 主講人:亞東醫院精神暨心身醫學部心理健康中心主任 陳俊霖醫師
園藝療癒手作體驗
■ 時間:8/8(五)~8/10(日),每日四場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