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台灣癌症登月計畫」與美國臨床蛋白基因體腫瘤分析聯盟(CPTAC)合作,分析台灣、美國、歐洲共406個案例,研究證實在不吸菸肺腺癌患者中,發現多環芳香烴(PAHs)與亞硝胺等環境致癌物的突變印記,且不是台灣或亞洲特有,而是全球病患共通的現象。
女性肺腺癌與食物有關,男性則受空污影響
計畫主持人陳玉如指出,參與研究的肺腺癌患者平均年齡介於60至65歲,結果顯示:
●女性對加工食品中的防腐劑(亞硝胺)特別敏感,推測老年女性易得肺腺癌,恐與早期愛吃醃漬物、加工食品有關。而具有此類「突變印記」的患者罹癌後,存活率也會下降。
●男性主要與吸菸、二手菸及汽機車廢氣、PM2.5等多環芳香烴(PAHs)空汙有關。
至於年輕女性罹患肺腺癌比率攀升,則與內在荷爾蒙因素有關,但不易發現。陳玉如提醒,民眾要注意日常環境中的危險因子,例如騎機車時戴口罩,飲食上避免過多醃漬與加工食品等,降低罹癌風險。
不抽菸≠遠離肺癌,女患者8成沒碰菸
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劉建明指出,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4萬名肺癌病人,肺癌長年位居癌症死因首位,每年仍有逾1萬人死於肺癌。晚期病人存活率偏低(第4期患者5年存活期僅約1成左右),但第1期病人的5年存活率可達8成以上,存活差距顯示早期診斷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帶有「不抽菸就不會得肺癌」的迷思,但其實台灣女性肺癌病人中,高達8成從未抽過菸,顯示「不抽菸」無法防範罹患肺癌的風險。
如病友吳小姐的母親在定期追蹤甲狀腺癌過程時,意外在影像檢查時發現肺部有異常陰影,進一步檢查確診肺癌1B期。由於肺癌具有家族聚集特性,吳小姐與2位姊姊決定一同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結果顯示吳小姐肺部也有毛玻璃結節,手術後確診為肺癌1B期。
「我當時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咳嗽、胸悶、呼吸困難都沒有」吳小姐回憶:「如果沒有這次檢查,根本不可能發現。」
相似經歷也發生在郭小姐身上。在學校擔任教師的她不抽菸、不下廚,健康檢查時發現肺部有1.8公分病灶。
郭小姐坦言,自己一度懷疑與長期粉筆灰暴露或工作壓力相關,雖然家族沒有明顯病例,但先前癌症基因檢測顯示存在風險。她冷靜接受手術,確診為第1期肺癌,接受治療後目前恢復良好。她也說:「我完全信任醫療團隊,也深刻體會到早期發現才能避免病情惡化。」
三等親內逾2人罹癌,風險飆升14倍
劉建明也提出研究數據示警,若父母或兄弟姊妹曾罹患肺癌,其他家屬風險比一般人高2倍;若三等親內超過2人罹癌,風險更飆升至14倍。
所謂「三等親」包括:
●一等親: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二等親:祖父母、孫子女、叔、伯、舅、姑、姨;
●三等親: 姪子女、外甥子女。
劉建明說,目前治療肺癌已有多項新的手術技術,如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透過3D高清影像與靈活操作,透過微小切口精準切除病灶,減少出血與疼痛,加速術後恢復。
但他提醒,手術治療並非終點。根據臨床經驗,肺癌病人術後2年內仍存在復發風險,必須定期追蹤至少3到5年,以確保及早發現任何變化。患者也建議做癌症基因檢測來防堵復發,「治療結束不代表結案,持續追蹤才是守護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