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李老師熱愛教學,但近年因腳跟劇痛,上課往往站不到5分鐘就想坐下,原以為是年紀大,沒想到問題竟出在「足弓塌陷」與鞋子支撐不當,導致足底壓力失衡,引發典型足底筋膜炎。
經過專業治療師先進行動態足壓檢測,分析她足底受力狀況,再量身打造「動態支撐吸震型」鞋墊,配合日常伸展與習慣調整治療,4週後完全改善。李老師開心說:「早知可以解決,真的不用白忍這麼久!」不僅恢復活力教學,全身的活動力也明顯提升。
衛福部臺北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林書宇臨床觀察,許多民眾長期承受足底不適卻缺乏專業介入,最終可能導致代償性姿勢改變、關節過度磨損,甚至進一步影響日常功能與活動耐力。而透過足型檢測與足底壓力分析,使用客製化鞋墊能有效分散壓力、緩解疼痛,並具備預防長期累積性傷害的效果。
▲動態足壓檢測。(圖/衛福部臺北醫院提供)
常見誤區:有軟墊就是好鞋墊
「我以為選有足弓軟墊的鞋就夠了,怎麼越穿越痛?」林書宇表示,許多民眾以為「舒適」等於「正確支撐」,結果反而造成更多問題。
因為一般市售鞋墊無法針對個人足型設計,往往難以提供足夠支撐或壓力分散,久而久之可能導致下肢力學鏈的改變,進而引發膝關節、髖關節、乃至腰椎的慢性疼痛,讓原本局部的腳痛,變成全身連鎖疼痛,「越穿越傷」。
特別是隨著年紀增長,老化造成足底肌肉的肌腱、筋膜出現慢性撕裂,使得足弓支撐力不足而塌陷,導致膝蓋往內縮、骨盆歪斜,甚至導致下背痛、走路不穩等症狀。
目前臺北醫院復健科提供「機能型」、「轉力型」、「吸震型」等動態客製化鞋墊,依據不同臨床需求選用由醫師及治療師協同評估,以確保功能適配與舒適性。適用者包括有扁平足、弓足塌陷、足底筋膜炎、退化性膝關節炎、足踝不穩或反覆扭傷等問題的人,以及許多從事休閒或競技性運動的族群,如健走、登山、球類運動者。
鞋墊挑選與足部保養的5原則
1、選鞋有撐:避免軟底或無支撐的平底鞋、拖鞋。
2、每日伸展:每日做足弓伸展與足底滾筒按摩。
3、三十活動:避免久站不動,每30~40分鐘起身活動促進循環。
4、控制體重:減少腳底長期過度壓力。
5、疼痛就醫:長期反覆腳痛、膝痛者,盡早就醫檢查。
延伸閱讀:
熟齡者挑鞋有玄機,5建議這樣選
鞋全家福南港店店長李岑霞則表示,就算沒有足弓塌陷問題,年長者因手指靈活度、體型改變等因素,會優先推薦魔鬼氈、寬楦頭、鞋跟低於3公分、鞋底防滑材質及鞋紋深的鞋款。
從購買時間到鞋款,有以下幾項建議:
1、在黃昏或晚上試鞋,試鞋時雙腳站立穿襪子,鞋的長度由最長的腳趾到腳跟,再加上「1隻手指」的長度。
2、選擇透氣、軟硬適中及內襯柔軟的鞋,楦頭應選寬楦款,以魔鬼氈取代綁鞋帶。鞋底應選擇防滑材質或鞋紋深的設計,提供較好的防滑效果。
3、圓頭或方頭鞋符合大部分腳型,鞋頭微前翹、前低後高的鞋可增加地面吸震效果,後腳跟需有包覆性,鞋跟高度低於3公分。
4、有扁平足或高弓足可訂製鞋墊輔助,針對足部相對應的受力點進行減壓。
5、全氣墊鞋款較柔軟,可能無法提供足底與地面穩定接觸面積,易失去平衡而跌倒。平底鞋和夾腳拖鞋的鞋底缺乏彈性,穩定度及防滑效果低;而功夫鞋包覆性不足、避震效果差,都不適合年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