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水電師傅「神經性聽損」戴助聽器也沒用!植入「人工耳蝸」恢復聽力:重新連結聲音與生活熱情

70歲水電師傅「神經性聽損」戴助聽器也沒用!植入「人工耳蝸」恢復聽力:重新連結聲音與生活熱情

最近老爸看電視總是音量過大、問他事情答非所問?要不就是老問:「你說什麼?講大聲一點!」一般人以為老化自然聽力不佳,但其實聽力退化並非單純老化現象,只要及早發現介入仍能有效改善。不過有些長輩就算配戴輔聽器或助聽器,效果仍不佳,可進一步評估植入人工耳蝸,是重度聽損者的另一項介入選擇。

 

「年紀大,聽力不好是正常的吧?」根據研究,65歲以上長者中約三分之一有程度不等的聽力損失,其中多為漸進式惡化。然而,許多長者以為是自然老化,往往未主動就醫,錯失了改善聽能的黃金時機。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聽力師陳嘉思表示,聽覺是一種可被介入、可被改善的能力,只要及早透過個別化的聽覺輔具與復健策略,長者有機會維持清晰的溝通能力及良好的社會參與。高齡者常見的聽力損失,不僅影響人際溝通,還可能增加憂鬱、社會孤立甚至失智的風險,更需及早診斷與處置。

 

目前臨床上針對輕中度聽力損失,主要採用助聽器作為介入輔具。然而對於重度聽力損失者,配戴助聽器仍難以辨識語音時,可進一步評估植入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 CI)。人工耳蝸的原理與助聽器不同,能將聲音轉換為電訊號,直接刺激聽神經,是重度聽損者的另一項介入選擇。

 

人工耳蝸並非人人適用

 

陳嘉思指出,人工耳蝸並非所有人都適用,高齡長者對人工耳蝸的適應,受限於大腦可塑性和認知學習速度降低。通常術前會評估長者整體健康狀況、認知功能、家庭支持與動機等面向,充分溝通,與長者和家屬討論期待、適切管理,以提升手術後的適應成效。

 

▲人工耳蝸示意圖。

 

她分享有位70歲水電師傅方先生為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損,短暫配戴助聽器無明顯改善,經成大醫院團隊評估後,接受人工耳蝸植入。術後3個月,方師傅已能理解簡短日常對話,1年內恢復社交活動與工作信心。原本對手術持保留態度的他,如今積極配戴人工耳蝸,重新連結生活的聲音與熱情。

 

陳嘉思說,人工耳蝸手術僅是起點,術後的調機、聽能訓練與長期追蹤更是關鍵。聽力師會依個案需求持續調整參數、規劃聽覺訓練計畫,協助患者逐步重建語音和與環境聲的辨識能力。陳嘉思強調,聽力師在聽能復健過程中扮演橋梁角色,不只協助患者適應輔具,也與耳鼻喉科醫師、語言治療師密切合作,提供全方位的聽覺照護。

 

若長輩常常說「你說什麼?講大聲一點」、看電視音量過大、答非所問或迴避對話,請就醫安排聽力檢查。透過專業評估與輔具介入,長者也擁有重「聲」機會,聽見更多、連結更深,活出更有品質的精采人生。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