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床上

顯示第 27128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00

他看過9萬人腸鏡,發現這種腸道「最漂亮」!腸胃病灶權威用這招維持健康:再忙再累都逼自己做

tCol 2022-11-15

郭美懿整理

他看過9萬人腸鏡,發現這種腸道「最漂亮」!腸胃病灶權威用這招維持健康:再忙再累都逼自己做

56歲的朱光恩醫師是國內腸胃病灶權威,曾隨前總統陳水扁出訪中南美友邦,赴帛琉駐點醫療。他笑稱自己從擔任住院醫師起就對腸胃專科感興趣,行醫20多年來看過9萬人次的大腸鏡,「看了9萬個屁股、9萬個腸子。」在他的臨床經驗中,發現運動員的腸道「最漂亮」,可見規律運動對腸道健康的重要性。

閱讀更多

兒子驚人好轉成功拔管,轉去普通病房!醫嘆:他父母車壞成這樣都沒錢修,能一直照顧毫無意識的他嗎?

tCol 2022-11-14

唐貞綾

兒子驚人好轉成功拔管,轉去普通病房!醫嘆:他父母車壞成這樣都沒錢修,能一直照顧毫無意識的他嗎?

做過多次病情解釋的我,從未聽聞家屬拒絕器官捐贈的理由如此悲傷。

閱讀更多

她哭求幫弟弟急救再多撐2個禮拜,這樣就能領補助!醫師悟:病人什麼時候要走,是他們自己決定的

tCol 2022-11-10

唐貞綾

她哭求幫弟弟急救再多撐2個禮拜,這樣就能領補助!醫師悟:病人什麼時候要走,是他們自己決定的

心跳只有每分鐘四十下的他,為了妻小,努力地撐了兩個禮拜。

閱讀更多

全家都醫師、卻被婆婆照三餐辱罵…60歲牙醫師憂鬱症告白:如果自殺,大家一定還覺得我很好命

tCol 2022-11-09

萬年生

全家都醫師、卻被婆婆照三餐辱罵…60歲牙醫師憂鬱症告白:如果自殺,大家一定還覺得我很好命

《今周刊》1350期「當憂鬱症來敲門」近期出刊後獲得不少回響,本文再透過60歲憂鬱症患者、牙醫師C醫師匿名受訪,現身說法說出憂鬱症患者的苦與難,並從「切身之痛」鼓勵正確面對,及就醫、用藥的重要。以下是她的第一手告白。

閱讀更多

50歲B肝男「疫」時疏忽,竟罹患肝癌晚期! 醫曝1關鍵

tCol 2022-11-03

NOW健康

50歲B肝男「疫」時疏忽,竟罹患肝癌晚期! 醫曝1關鍵

「疫情下,身為B肝患者的你,有持續做好定期追蹤嗎?」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消化外科李祥麟主任表示,根據臨床觀察,許多B肝患者因無明顯不適症狀,又擔心染疫風險,便自行延後治療或追蹤,進而影響疾病控制。50歲的王先生(化名)是李祥麟主任的患者之一,本身為B肝帶原者的他,因工作忙碌加上疫情影響,便沒有定期回醫院追蹤。再次檢查時,確診為肝癌晚期,肝臟有一顆大腫瘤且侵犯到血管,已不適合進行肝癌切除手術。

閱讀更多

父罹思覺失調母失智,張曼娟「無力感像沙漏接不住」…獨力照顧雙親7年才懂:這樣就很好了

tCol 2022-10-31

郭美懿

父罹思覺失調母失智,張曼娟「無力感像沙漏接不住」…獨力照顧雙親7年才懂:這樣就很好了

7年前,作家張曼娟88歲的父親被發現罹患思覺失調症,母親也在1年半後被診斷為失智症,從此成為一個獨力照顧者。7年來歷經慌亂、挫折等心情跌宕,至今仍常質疑自己這樣做「夠嗎?對嗎?」她說,對照顧者而言,永遠不知道明天、甚至今天會發生什麼,只能學會活在當下,並把握日常的每一刻美好,提醒自己:「這樣就很好了!」

閱讀更多

腎結石不痛才麻煩!這種腎結石難發現,嚴重恐末期腎衰竭,需要終身洗腎、併敗血症

tCol 2022-10-26

NOW健康

腎結石不痛才麻煩!這種腎結石難發現,嚴重恐末期腎衰竭,需要終身洗腎、併敗血症

不痛的腎結石處理才麻煩!臨 床上 遇到1公分以下的腎臟結石,就已讓病人痛到地上打滾,反觀腎臟鹿角性結石大到7、8公分時,患者卻沒有什麼感覺,要直到尿路阻塞嚴重,引發腰痠、腰痛,或是健康檢查時才能發現。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李高漢透露,角性腎結石患者常需多次手術才能處理乾淨,延誤治療恐影響腎臟功能需終身洗腎,嚴重甚至併發敗血症,面臨死亡風險。

閱讀更多

幸福熟齡論壇/他看過9萬人腸鏡,發現這種腸道「最漂亮」!防失智靠「三動」,就算失智也要優雅老

tCol 2022-10-25

蕭婷方

幸福熟齡論壇/他看過9萬人腸鏡,發現這種腸道「最漂亮」!防失智靠「三動」,就算失智也要優雅老

《今周刊》於10/25舉辦第六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邀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莊宜芳、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合勤健康事業總經理李柏憲,以「迎向熟齡健康生活」為題,鼓勵長者著重自身健康並預先規劃未來,才能愜意、有尊嚴的享受退休生活。其中,運動被視為老後健康最重要的一環。專精失智症研究的陽明交大副教授莊宜芳表示,想預防失智、延緩老化,最好在進入中年後就保持「三動」:運動、動腦、社會互動。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也從多年臨床經驗發現,擁有運動習慣的人腸道健康比較好,運動更能促進腸胃蠕動、提升體內環保,鼓勵大家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