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3
NOW健康
依據110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診斷為乳癌個案為1萬5448人,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顯示,有2834名女性死於乳癌,是婦女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乳癌防治為女性的重要健康議題,建議符合國民健康署補助乳癌篩檢的年齡範圍者,應儘早至各大醫療院所定期接受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閱讀更多
2024-05-06
林依榕整理
台灣每年新增1.7萬人罹患「肺癌」,造成罹癌原因不只是因為菸害,有專家指出若30年暴露於空汙,風險比每天吸1包菸還高。日前就有一名婦人因為腰痛就醫,原以為是單純腰椎間盤壓迫神經,沒想到竟然癌末,醫院對其兄弟姊妹追查,發現7名手足竟然4人也都罹癌。
閱讀更多
2024-05-02
照護線上
糖尿病足潰瘍治療對於經濟負擔極大,若患者未能及 早發現 、儘速治療將一步步走向截肢的結局。「那是一位50多歲的糖尿病患者,走進診間一跛一跛地,相當吃力。」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劉明偉醫師表示,「根據患者的描述,一開始是大腳趾頭上出現小傷口,但遲遲沒有癒合。由於缺乏良好的傷口照護,患者的腳便逐漸紅腫,傷口流出滲液,連走路都不方便。」
閱讀更多
2024-04-19
郭美懿
一般人都知道肝臟會纖維化,卻少有人知道肺臟也會纖維化!2個月前一名病患因跌倒骨折就醫,住院時照X光才發現他有「菜瓜布肺」,也就是「特發性肺纖維化」。醫師指出,「菜瓜布肺」雖然罹患率低,但如果沒有及 早發現 並適當治療,5年存活率比許多癌症還要低,是致死率很高的疾病,值得大家留意。
閱讀更多
2024-04-03
照護線上
肺癌已成台灣新國病!根據統計顯示,肺癌已蟬聯我國癌症死亡人數榜首近20年,每年新發生人數也破萬人,平均每半小時就約有1人罹患肺癌。其中過半數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不適合手術,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成為重要課題。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肺癌治療已有許多更精準、表現不錯的治療,如:癌症免疫藥物、標靶治療等,國內外治療指引(包含美國癌症治療指引、國內晚期肺癌藥物治療共識)也皆將兩種治療列為晚期肺癌優先治療建議。但是,你知道癌症免疫藥物是什麼嗎?哪些情況可以使用呢?
閱讀更多
2024-03-13
郭美懿
「卵巢癌」死亡率位居女性十大癌症第7位,死亡人數年增率高達9.9%,也是十大癌症之最。由於卵巢癌初期並無明顯症狀,較難早期發現,加上治療後復發率高,堪稱三大婦科癌症中最難治的癌症。49歲的卵巢癌患者家芸化病苦為力量,認真蒐集資料,寫成一篇「健檢提升卵巢癌期發現」報告,寄發至全台一千多家大型公司,呼籲企業在女性員工的健檢中加入陰道或骨盆腔超音波、抽血檢驗CA-125,為更多女性爭取即 早發現 的機會。
閱讀更多
2024-02-21
NOW健康
80歲的黃奶奶本身患有高血壓、輕度失智症、憂鬱症及退化性關節炎等病史,長年於心臟科與精神科門診就醫追蹤,只是過去1年曾多次行走間跌倒,地點包含家中廁所、家門外防火巷與戶外等處。家人因擔憂遂陪她至醫院就診,經問診才知黃奶奶跌倒前會發生頭暈,至於跌倒時間點則不太一定,白天、晚上都有過,甚至跌倒後需旁人攙扶,自己無法站起。
閱讀更多
2024-02-16
NOW健康
近期網傳杵狀指有可能是罹患肺癌的前兆,讓許多民眾人心惶惶,對此,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杵狀指不能當作罹患肺癌的絕對關鍵指標,大家想知道是否患有肺癌,還是要透過影像檢查才能確認!
閱讀更多
2024-02-10
郭美懿整理
年初一不少民眾規劃走春,西部國道不少路段已呈現「紅爆」,高公局預估今日國道交通量是122百萬車公里,當中南向估達68百萬車公里,是平日的近1.5倍,南向「越晚越塞」。而出遊返鄉遇上塞車,許多人往往為了趕路而憋尿,醫師提醒,憋尿過久可能對腎臟造成傷害,若感染嚴重恐引發腎盂腎炎,提醒長途搭車旅客一定要定時上廁所。
閱讀更多
2024-01-31
癌症希望基金會
編按:56歲藝人汪建民本月7日驚傳肺腺癌過世,他生前受訪時透露,自己不菸不酒,去(2023)年10月背後劇痛,才檢查出肺部有惡性腫瘤,但癌細胞早已擴散,從確診到離世僅存活了9個多月,令人不勝唏噓。據WHO官網及GLOBOCAN 2020年全球癌症統計推估,肺癌是全球新發生人數第2高、死亡人數最高的癌症,也是全球疾病第6大死因。在台灣,肺癌不僅位居十大癌症之首,也是我國發生人數最多、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由於早期肺癌幾乎沒有症狀,出現咳嗽、胸悶胸痛、體重減輕或食慾變差等症狀時通常都已經是第3、4期。國健署2021年癌登資料顯示,台灣早期肺癌佔約3成,晚期個案則佔6成以上,其中每2人就有1個發現時已經4期。不同時期存活率差距甚大,0期及1期的早期肺癌,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速降至1成。要及 早發現 肺癌,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掃描,但民眾往往害怕輻射劑量增加罹癌風險而猶豫不決。醫師表示,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的幅射量,相當於搭飛機往返台灣—美國洛杉磯的自然輻射量,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不用太擔心,建議高危險族群每2年檢查一次。(原文刊載於2024/1/31,更新時間為2024/10/15)
閱讀更多
6/ 30
第 6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