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6
NOW健康
提到老化,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法令紋、抬頭紋、皺眉紋等明顯的部位,這些部位的細紋確實會洩露年齡,不過,林政賢皮膚科診所院長林政賢醫師指出,疫情期間因為戴口罩的關係,法令紋很容易被遮掩掉,不過解封後拿下口罩,不只法令紋原形畢露,加上眼周細紋、脖子的頸紋,整個人看起來更顯老態。
閱讀更多
2023-08-23
NOW健康
台灣夏季高溫多次創下歷史紀錄,造成熱衰竭、中暑等熱傷害的人數增加,根據衛福部資料,光是今年7月1日至15日,熱傷害就診人數就已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而全球均溫更於今年7月的第1周內破3次紀錄,面對節節高升的氣溫,若未做好避暑的準備,很有可能就會引發中暑,使人出現低血壓或體溫升高,卻未出汗等中暑症狀。究竟什麼是中暑?待在室內也會中暑嗎?又該如何預防呢?
閱讀更多
2023-08-18
NOW健康
專家預測今年聖嬰現象發威,全球高溫可能再創新高,加上台灣隸屬於海島型氣候,今年夏天濕熱特別有感,白天高溫炎熱、午後雷陣雨,雨停太陽又露臉,照射在雨後潮濕地面,導致水氣向上蒸發凝聚。這種濕熱現象不利於體質敏感、排解濕熱氣能力較弱的皮膚病患,使得濕疹、汗皰疹容易爆發。
閱讀更多
2023-07-25
NOW健康
乾眼症是眼科疾病大宗,也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以往好發於老年人,隨著配戴隱形眼鏡時間過長、過度使用3C產品等用眼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年輕族群也難逃乾眼症的困擾。眼科醫師表示,乾眼症有各種症狀表現,容易與結膜炎、角膜破皮混為一談,往往經過仔細檢查後才發現根本問題出在乾眼症。
閱讀更多
2023-07-24
胡肇芳、郭美懿 整理
日頭赤炎炎,全台各地持續飆高溫,跟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截至7/23,因熱傷害就診統計人數已達709人次,日前有青農在田邊中暑不治,其實室內也有中暑危機。1名60多歲女性,上周被家人發現叫不醒,緊急送醫,檢查體溫高竟達42.7度,確診為中暑;另外,有名在室內廚房洗碗的女性,到院時已昏迷意識不清,體溫高達近42℃,達到中暑的危險程度。台灣夏季炎熱潮濕,若長期沒有適當防護,很容易就會發生熱傷害,尤以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恐怕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且死亡率超過30%。若出現中暑現象,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閱讀更多
2023-07-21
NOW健康
夏天高溫溼熱,身體發熱、冒汗或臉紅是常見的現象,但如果是稍微一動就突然熱得受不了,情緒易怒,或是晚上睡眠斷斷續續,若又正好是在50歲前後的女性,那麼很可能是更年期警訊,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閱讀更多
2023-06-27
郭美懿
入夏後氣溫居高不下,許多人都躲在室內吹冷氣避暑,但從高溫室外陡然進入冷氣房,卻可能造成頭痛、流鼻水、氣喘、皮膚癢、眼睛乾澀不適,甚至是肩頸僵硬、下肢無力等「冷氣病」。為什麼吹個冷氣,就產生這麼多毛病?又該如何預防與緩解?
閱讀更多
2023-06-17
郭美懿
夏季潮濕悶熱,皮膚較敏感或過敏體質的人就容易濕疹上身,濕疹發作時不僅搔癢難耐,皮膚紅腫、粗糙、脫屑等狀況也讓人困擾,有時吃藥、擦藥也不見效。其實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透過生活習慣的調整、避吃過敏食物、補充6大營養素,都能降低濕疹發作的機率,乾爽度過潮濕悶熱與季節轉換的時節。
閱讀更多
2023-06-06
郭美懿
今(6/6)日是24節氣中的「芒種」,隨著梅雨季到來,高溫濕氣重形成濕熱環境,許多人因此皮膚發癢。醫師提醒,夏天易引發濕邪和熱邪,造成濕疹、痰多、食慾不振、胸悶、排便鬆散等症狀。除了改善外在環境降低誘發因子,飲食上也要慎防海鮮、芒果、荔枝、鳳梨等過敏食物,以免使皮膚搔癢加劇。
閱讀更多
2022-12-05
郭美懿整理
「本來只是腳不小心踢到椅子,腳趾擦傷,怎麼知道後來腳趾就愈來愈黑,醫師說要切掉腳趾。但是,切完腳趾後傷口還是沒好,又再一次清創。醫師說,這次如果再好不了,可能就要切到小腿了…。」一個小傷口,最後演變為截肢,這樣的糖尿病患者故事,是許多病患與家屬最恐懼卻也不少見的夢魘。
閱讀更多
3/ 12
第 3頁,共 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