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8
吳若權
沒有人能夠預知,將來會在哪個場景,用什麼姿態和這個世界告別。 我們唯一要學習的就是:放下。 而不是執著於任何形式的懸念,或是貪戀於任何美好的時刻。
閱讀更多
2020-05-04
吳若權
適時對外舉手求援,並非懦弱的行為,而是開放機會,讓大家可以一起參與照護長輩,並在這個經驗中學習。
閱讀更多
2020-04-16
葉惠君 護理師
那是一個悶熱的夏日午後,我和住院醫師一如往常地拉著行李箱,前往一個新個案家裡進行拜訪,正對著門牌核對地址,就聽到一陣咆哮。「X!我到底是不是妳的女兒?妳一定要這麼折磨我嗎?」讓初次訪視的我們愣在門外。
閱讀更多
2020-04-15
李春杏
接納需要學習需要勇氣,更需要時間來好好消化,儘管將心裡的猶豫先全部擱著,好好告訴父親自己心裡的糾結,好好跟父親說說從小到大的感謝與道歉,好好的告別,把愛說出口,讓父親有機會安息,讓自己有機會釋懷。
閱讀更多
2020-03-05
林韋伶
每當台灣遇重大災難或挑戰,總能看到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公益身影,面對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張淑芬登高一呼帶領台積電員工捐款,再加碼捐出畫作《希望之源》,張淑芬談起這幅畫表示:「這是很特別的一幅畫、很有 靈性 ,我在作畫時就知道它不屬於我,將來誰拿到這幅畫一定會很有福報。」
閱讀更多
2019-12-31
邁克‧赫布
如果你只剩下三十天可活,你會如何度過? 你的最後一天會是什麼樣子? 誰會在你身邊?在這幾個問題所喚起的諸多事情中,或許最重要的感傷的情緒是「你只會死一次」。
閱讀更多
2019-12-02
廖文君
物品的多寡可能是種比較,丟東西的多寡也可能是種競爭,我們可以從這樣的模式看見:只要是「對立」的兩個立場,都是一種戰爭。這些都來自於愛的缺失,不理解自己,也無法平衡內心的失落,所以才害怕錯過、害怕被排除在外,急著想要跟上潮流,想要達到目標又無法真心付出。
閱讀更多
2019-12-02
廖文君
目前我們面臨下一個「團結時代」,是共生的群聚年代。每個週期的進展都會承接上一個週期的優點再進化,之前的團體行為著重平等與平均,加上個性獨特的週期後,融合成現在邁向的「個體性群聚年代」—著重共生、共享、共有。
閱讀更多
2019-11-08
林惠君
本身是醫院院長也是肺癌患者的蔡松彥,最初從正規療法做起,發現成效不彰,所幸把自己當白老鼠,花費近千萬投入自然醫學療法,加上自創抗癌餐盤,如今已從罹癌院長變身成抗癌院長!
閱讀更多
6/ 9
第 6頁,共 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