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一千萬

顯示第 415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67

年過六旬,終於見到美麗冰湖!不管幾歲都能走遍世界、感受美好生活─我的北歐25天之旅

tCol 2019-10-12

揚生慈善基金會

年過六旬,終於見到美麗冰湖!不管幾歲都能走遍世界、感受美好生活─我的北歐25天之旅

編按:「旅行的樂趣不是在於抵達目的地,而是把視線和心靈投入沿途的風景,那他的生命將會豐富無比!」人生來到熟齡階段,出國旅遊不是為了炫耀,而是讓心靈更加豐盛、自由的旅程。無論幾歲,都要保持一顆追求美好生活的心!以下為熟齡朋友阿萊旅行北歐的見聞分享。

閱讀更多

24小時手機不關機,生命最後他永遠都在!安寧醫師許禮安:我不怕麻煩,我只怕你受苦

tCol 2019-09-05

小虎文

24小時手機不關機,生命最後他永遠都在!安寧醫師許禮安:我不怕麻煩,我只怕你受苦

「林杰樑醫師被稱為『俠醫』,黃勝堅醫師則叫我『怪俠』,我覺得蠻會形容的。」許禮安自己笑稱,24小時不關機的習慣,是從急診室開始,最久還可以追溯到「B.B CALL」時期,他已經有不關機的習慣。「我隨叫隨醒,在半夜接電話能迅速回應問題。」

閱讀更多

張淳淳:人生賺那麼多錢,只是讓你住到頭等病房!

tCol 2019-08-03

燕珍宜

張淳淳:人生賺那麼多錢,只是讓你住到頭等病房!

一場大病,讓女強人張淳淳遇上無藥可醫的怪病,兩度輕生,從鬼門關走一遭,目前仍與病魔對抗的她,對生命與財富有了深刻的體悟,本刊取得她的獨家告白,看她如何勇敢面對病魔與人性最大的挑戰。

閱讀更多

拼命賺錢半輩子,才發現幸福比錢更重要!侯昌明:中年後為了自己,要捨得花錢

tCol 2019-06-03

郭依瑄

拼命賺錢半輩子,才發現幸福比錢更重要!侯昌明:中年後為了自己,要捨得花錢

以「精省」在演藝圈闖出名號的侯昌明去年帶著老婆、兒女到義大利「壯遊」,成行前妻子追問他:「真的嗎?不行啦這樣花太多錢,很貴!」侯昌明篤定地說:「不行,妳要陪我去,就算以後錢不夠要賣房子,我也一定要去義大利!」

閱讀更多

中年後,更要勇敢花錢追夢!他們不當守財奴、不買名牌,快樂旅行50國

tCol 2019-05-03

郭依瑄

中年後,更要勇敢花錢追夢!他們不當守財奴、不買名牌,快樂旅行50國

希臘、羅馬、巴黎、倫敦......,老黑去過50個以上的國家,搭郵輪環遊世界2次,到處演講、寫書分享他的退休生活。但你知道嗎?他一開始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退休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家裡睡到自然醒,整整一個月想不到要幹嘛,他是如何一一完成夢想的呢?

閱讀更多

做對9件事!打造被動收入超過薪水,退休後月領五萬五千元以上

tCol 2019-04-15

歐陽善玲

做對9件事!打造被動收入超過薪水,退休後月領五萬五千元以上

本錢不夠?專業不足?時間不夠?這是小資族對理財卻步的主要理由,但是,這些障礙其實都能透過簡單的步驟一一拆解。用對方法,你可以無痛啟動理財計畫,不必費心鑽研財經知識。更妙的是,即使是這樣的「佛系理財」,你同樣能許自己一個財務自由的美麗願景。

閱讀更多

存款不到70萬,多數人都有房!英國人快樂退休的秘訣

tCol 2019-04-11

天下雜誌

存款不到70萬,多數人都有房!英國人快樂退休的秘訣

在英國,提前退休的人多數是年收入比較高的中產階級。問題在於,即使是相對富裕的階層,能否在辭去工作之前準備到足夠的儲蓄呢?答案是否定的。

閱讀更多

娘家一場大火,讓全家一貧如洗!8年後她靠投資,資產淨值翻3倍,被動收入翻6倍!

tCol 2019-02-21

今周刊

娘家一場大火,讓全家一貧如洗!8年後她靠投資,資產淨值翻3倍,被動收入翻6倍!

這是一篇面對八百多位投資課程學員的演講稿,也是一位財富自由追尋者的告白。 現年三十七歲的國文老師雅雯,嫁給科技新貴的老公、住在花木扶疏的高級住宅區;她有傭人幫忙做家事,還有一雙可愛活潑的兒女,幸福人生的所有願望,在不到三十歲的她身上一一實現, 然而,一場大火,卻彷彿嫉妒她的幸福般帶來驟變與詛咒。

閱讀更多

屆退、退休理財規劃不一樣!掌握原則,賺回退休金

tCol 2019-01-09

歐陽善玲、林心怡、張道宜、沈瑜

屆退、退休理財規劃不一樣!掌握原則,賺回退休金

公教人員年金改革通過,勞工的勞保改革箭在弦上,這是年金制度邁向長治久安的第一步,也是全民建立理財習慣的契機。根據國外年金改革經驗,只要加強理財素養,建立正確策略,不但能夠輕鬆彌補失去的退休金,照樣享受樂活退休,建立一生受用的理財力,甚至能讓你的財富比年改之前更加值。

閱讀更多

避開退休後的收入空窗期吧!

tCol 2018-10-12

麥田出版

避開退休後的收入空窗期吧!

「離職後反正順其自然嘛!總有辦法可以解決的」。但是活在百歲時代下,目前年齡僅有三、四十歲的職場人若有這種想法,將來的處境將會非常危險。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