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7
張鳳書
編按:2020年6月的生日,是張鳳書最難忘的一次。在與好友相聚的慶生派對上,她接到爸爸罹癌消息,儘管慌張,但在冷靜下來尋求協助並諮詢專家意見後,展現家中大姐的沉穩,與父母、弟妹溝通達成共識,齊心陪伴與照顧爸爸安度治療的日子……期間,有沮喪、有挫折,但這些都打不倒張鳳書,反而激發她滿滿的正能量,學會有智慧地與爸爸溝通相處,這一年爸爸的狀況穩定,而她生活也精采。書裡記下的是屬於張鳳書的故事,希望能給予正在面對處理類似問題的人,些許靈感,陪伴罹病家人一起走過這段艱辛的路程。
閱讀更多
2021-07-20
李易紓
食藥署7/19通過高端新冠疫苗緊急授權,最快8月就能少量施打,指揮中心7/27也宣布,高端納入疫苗預約系統提供預約,不過僅提供20歲以上登記。高端這種「蛋白質次單元疫苗」,和mRNA疫苗(BNT、莫德納)以及腺病毒疫苗(AZ、嬌生)有什麼不同之處?副作用比起少還是多?以下整理6個QA,完整解析高端疫苗優缺點!
閱讀更多
2021-07-02
陳珮雯
談到眷村生活,就會浮現每戶生活空間都不大,而且一戶緊挨著一戶的景象。雖然眷村生活很難講求隱私,但是日子難過時會互相支持、孩子也是全村多少一起管教著長大的,就多了難得的集體情感。李昀儒就是在集體情感中長大的眷村女孩。爸爸軍人退伍後到電信局工作,經濟不夠張羅一家生計時,昀儒也會跟著爸媽外出擺小吃攤。眷村裡每家都一樣窮,所以努力掙錢的苦日子不會特別放在心上,反倒是學會了感恩、惜福,更把全家人同心協力度過難關的觀念,深深刻在心上。
閱讀更多
2021-07-02
胡殿詮醫師
關於疫苗,最近發現一個令我驚訝的事情:資訊完全不對等!有些在醫生界早已變成常識的事情,結果民眾完全不清楚,仍然被錯誤的媒體資訊帶著跑。結果接種率越來越低,這實在不是件好事。我決定,來寫一篇簡單澄清文好了。
閱讀更多
2021-06-07
諾諾的醫病故事集
這篇絕不會談數據研究學者等等讓人聽不懂的語言。我依舊會提供白話文的觀點,還有做得到的醫療建議。在這篇,你會聽到身為醫療人員的我是怎麼看待「有效率」、為什麼美國人會選輝瑞和莫德納?以及為什麼新冠肺炎疫苗「先發明先贏」。最後會提到,如何拯救你和你的家人。
閱讀更多
2021-06-04
劉黎兒
日本無償提供給台灣的124萬劑AZ疫苗,今天(6/4)搭著日航班機下午就會抵達台北(已於台灣時間下午1點58分降落桃園國際機場),這真的是給台灣下了最美好的及時雨。據《朝日新聞》報導,這是第一批,今後還會視台灣使用狀況,來分次提供疫苗給台灣。這對台灣而言,是空前救命的好消息,因為日本表示要回報311東日本大地震,台灣捐款200多億日圓的恩情,推算如果是250萬劑,就是「半奉還」,500萬劑的話,就是完全的回禮,1000萬劑的話,更是表達最佳善意的「加倍奉還」!
閱讀更多
2021-03-30
鍾奇峰醫師
「求你們救救我女兒!」隔著長桌,聲音雖然微弱,但我的心卻感到無比的沉重。在旁的社工師及個管師想必也肩頭沉重。「她每天回家都一直哭。」30歲未嫁的女兒,即使早已成年,也還是70多歲老爸的心頭肉。
閱讀更多
2021-02-26
黃軒/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我閱讀了一篇發表在知名國際期刊JAMA Oncology文章,其主題是:喝咖啡和晚期或轉移性大腸癌的存活關係。
閱讀更多
2021-02-17
李易紓
20210329編按:香港資深演員廖啟智去年底驚傳罹患胃癌,經紀公司才在5天前宣布他全面停工,專心住院治療,卻於3/28周日晚間在家人陪伴中逝世,享壽66歲。智叔出道40多年,演過《無間道》系列、《門徒》等經典作品,更以《證人》、《籠民》2度拿下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幾天前住院治療時,太太陳敏兒還透露廖啟智狀況不錯,每天都有正常吃三餐,惟當時不願透露是罹患胃癌幾期。
閱讀更多
7/ 18
第 7頁,共 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