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
胡肇芳 整理
73歲資深媒體人、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消失幕前已超過1個月,週二(11/5)他在臉書發文表示,「我不是出去旅遊,而是動了這輩子最大的工程」。原來他在這陣子去做了「開心」手術,趙少康說,由於主動脈有擴大的現象,也造成瓣膜關不緊,因此決定提早做手術,將整個胸骨切開,心臟要停止3個小時,用人工血管換升主動脈,換瓣膜、處理血管等,他形容「心臟停了幾個小時,等於死過一次」。
閱讀更多
2024-10-30
郭美懿
面對親人重病臥床,「救到底」究竟是為了病人好、還是家屬求心安?甚或滿足其他目的?胸腔科名醫蘇一峰在臉書粉專表示,院內一名中年女性已癱瘓臥床多年,滿頭壓瘡深可見骨,但家屬堅持一旦病況危急,「要繼續救到底」、「去加護病房補助金比較多」,讓蘇一峰感慨:「最痛苦的人間地獄在醫院深處!」
閱讀更多
2024-10-29
蔡曉萱 整理
近年來,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俗稱「腳中風」)有年輕化趨勢,好發於45歲以上族群。這種疾病在天氣轉涼時特別容易發作,一旦發生,短短數小時內就可能危及性命,甚至面臨截肢危機。成大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 主治 醫師陳迪詠特別提醒,冬季是腳中風好發期,若出現腳部突然冰冷、劇痛等警訊,應立即就醫。
閱讀更多
2024-10-25
徐超斌, 謝其濬
徐超斌回到達仁鄉衛生所,全心全意為鄉親服務,因為醫生不夠,他每月工作超過四百小時,一星期巡迴醫療的車程足以環島一周。用生命治療病人的「超人醫師」,最後不堪負荷,還是倒下了……
閱讀更多
2024-10-24
中時新聞網 吳慧芬
吃水果有益健康,但得吃對時間。營養學者洪泰雄表示,晚上要避免吃太甜的水果,除易消化不良,還有血糖上升、熱量過多、消化不良、影響睡眠與蛀牙的風險,若真要吃建議選擇莓果類等低糖份的水果。無毒教母譚敦慈則表示,她晚上7點後不吃水果,就是要避免可能脂肪肝。
閱讀更多
2024-10-23
今周刊編輯團隊
根據衛福部今年出爐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30年後,台灣失智者估破90萬大關,65歲以上失智盛行率將逼近12%。超高齡社會迎面而來,不可逆的失智症也如同遺忘海嘯,衝擊台灣的未來。
閱讀更多
2024-10-18
蔡曉萱 整理
台灣人每3人就有1人可能染上帶狀皰疹!近日一名61歲女性不只長在單一部位,更出現全身「瀰漫性感染」,醫師提醒:年紀大、免疫力差的人要特別當心,及早預防勝於治療。
閱讀更多
2024-10-17
郭美懿
進入秋天後,許多人常會覺得眼睛酸澀、眼屎多到黏在睫毛上,有些人甚至會出現紅目腫脹的問題,讓人好不困擾。中醫師指出,這是因「秋燥」引發的乾眼症,建議日常可以枸杞和菊花煮泡飲用,多食用富含維他命A、B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胡蘿蔔、茼蒿、魚油和亞麻籽油等,有助於滋潤眼睛,減少乾澀感。
閱讀更多
2024-10-14
郭美懿
別讓家人陷入「救與不救」的煩惱與道德綁架!《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於2000年通過,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2024)年9月為止,我國預立安寧緩和意願累計人數已超過100萬人次。分析今年簽署的6萬5151人次,最大宗落在60~69歲、達16427人;其次為70~79歲(13070人)與50~59歲(12230人)。觀察也發現,過往簽署安寧意願者多為40歲以上年齡族群,但今年4月起開放健保卡線上簽署之後,20~29歲年輕族群表達安寧意願則出現上升趨勢,顯示大眾對「善終」更有概念。
閱讀更多
2024-10-14
NOW健康
一名50多歲的男性,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2年,近期出現呼吸喘、咳嗽、疲累等症狀,起初以為這些不適是因為關節炎所引起,儘管使用了類固醇和抗生素治療,但症狀仍未見改善。經過電腦斷層檢查,才發現出現間質性肺炎、肺部嚴重浸潤的情況,所幸發現得早,在透過抗肺纖維化藥物及搭配免疫製劑治療6個月後,症狀已大幅改善,原本出門得帶著製氧機,甚至坐輪椅,現在已經能夠自由活動,也順利重返工作崗位。
閱讀更多
6/ 30
第 6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