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8
稻盛和夫
編按: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罹癌後接觸佛法,並將自己的人生、經營經驗與佛法之道結合,悟出的新生存法則。因為這樣的經歷,他體悟到人生與商場都充滿不確定性,此時必須回歸「本質思考」,從核心價值出發,自然能找到不為環境影響的正確之道。在《稻盛和夫 生存之道》裡,他以「利他之心」為核心,指出追求利他最終也將帶來利己的結果,並透過自己成功翻轉日本航空的經驗,強調「利他」的實踐價值。
閱讀更多
2024-12-30
宋默
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弘一法師《格言別錄》
閱讀更多
2024-11-26
郭美懿整理
「台灣隊長」陳傑憲帶領中華隊,在世界12強棒球賽以4:0完封日本奪冠,寫下台灣棒球史新頁。他在賽後訪問時,特別感謝在天上的父母,「你們的兒子今天很驕傲,希望你們在天上開心。」其實陳傑憲出身破碎家庭,父母早年離異,媽媽「娟姐」備受打擊而染上惡習,一度淪為街友;直到兒子賽後一通報喜電話清醒振作,讓她回家與兒女團圓。之後,娟姐以兒子的招牌微笑為名,成立「高雄市微笑慈善會」,透過供餐、物資發放、安置等方式協助街友走過人生低谷,同時也認養多達54位原住民及弱勢孩子加入棒球隊,成為名副其實的「棒球媽媽」。然而娟姐去年因病過世,當時陳傑憲曾在臉書發文悼念:「2023年1月4日,媽媽離開人世去天上 修行 了,有很多心理的話想對你說,有很多事情想陪你完成,但終究成為遺憾」。而她生前來不及實現的2個願望——看到陳傑憲孩子出生、以及看到陳傑憲在國際賽事奪冠,如今終於得償宿願,讓不少網友湧進該篇貼文留言:「福報讓人感到不可思議」、「謝謝台灣隊長,相信媽媽看到了!」
閱讀更多
2024-09-09
郭美懿
想像中,出家人的 修行 不沾凡塵,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宗教師顧問釋普安卻「入世」得很。安寧病房的工作,讓她經常需要握著臨終病人的手,或試圖平靜面對至親即將離世而歇斯底里的家屬。她照顧的也不只是佛道教徒,更多是其他信仰或無神論者,甚至打破戒律,陪著病人一起翻聖經、唱詩歌。18年來她如同擺渡人,為上萬名病患送行,有市值逾百億的企業總經理、不識字的童養媳阿嬤、也有大半輩子關在監獄裡的黑道流氓,甚至是出生僅48天的新生兒。她說,來到臨床後,對「苦難眾生」4個字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安寧病房,是最好的 修行 道場。」
閱讀更多
2024-08-28
千里淳風
我們常聽到的「轉念」,就是一種內心能量的轉換。將已經存在,不時跳躍出來的負面念頭,轉化成另一種比較平靜的思維。簡單來說,負面情緒一旦出現了,它就已經存在,不可能假裝沒這回事。我們需要努力的,並不是去否定它,而是去轉化它。
閱讀更多
2024-08-12
郭美懿
台灣推動安寧療護多年,儘管國人多數認可這個觀念,但對於安寧仍存在許多迷思,認為安寧療護就是等死、放棄治療,甚至跟「安樂死」劃上等號。事實上,安寧療護有多種形式,也不是只有住在醫院才能接受治療,能依病人心願選擇居家或在社區,在生命最後階段得到妥適安心的照顧。
閱讀更多
2024-08-07
郭美懿
人們透過節日祭掃來懷念逝去之人,朱全斌卻說自己罕至亡妻墓前,清明掃墓、平日三炷香也很少做,倒也沒有罪惡感。「有些人最難接受的就是這個人走了,我就失去了,但我覺得我沒有失去。」朱全斌說,當一個人對你的人生產生巨大影響,她便成為你身上的一部份,「譬如我有些思維、說話的方式都受她影響,成為我的一部份;所以有些部分的她是活著的,在我身上透過我活著啊!」
閱讀更多
2024-07-31
曹岫雲
稻盛先生「心之多重結構」的理論耐人尋味。他認為,心從裡到外,由真我、靈魂、本能、感性、理性這五層組成。核心是真我,真我就是真善美,具體來說,包括上進心、謙虛心、反省心、感謝心、知足心、利他心、樂觀心、勇猛心等。
閱讀更多
2024-06-18
小梶沙羅
「快點離開吧……」「我怕我會比他們先死!」快到退休年紀的我,辭職返鄉照顧4個年齡總共360歲的老人,這是 修行 還是懲罰遊戲?
閱讀更多
1/ 11
第 1頁,共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