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9
林靜芸醫師
外科手術有固定的風險,一般人總以為沒發生併發症才叫作好醫師。只是在專業界的認知,擅長處理併發症才配稱好醫師。手術併發症可能是術中大出血,可能是傷口無法縫合。處理併發症需要瞬間決策並精準執行,困難度爆表!也就是這種時刻,醫師的能力高下立現。
閱讀更多
2022-02-06
小花平台保險+
自從美國首席理財大師同時也是知名暢銷書作家大衛・巴哈(David Bach)提出廣為人知的「拿鐵因子」(Latte Factor)理論後,不少人將其奉為圭臬、趨之若鶩,作為個人投資或是理財的範本;不過,也出現部分聲音認為,身邊點點滴滴的小錢固然不容小覷,只是如果連喝杯咖啡的生活情趣都被剝奪了,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思?
閱讀更多
2022-01-19
鄭閔聲
14歲出道後,她試著快速長大,努力融入成人世界;卻因為不敢表達意願、無力走出舒適圈而徬徨不安。直到接觸戲劇,她才體會自我價值不只來自他人肯定,進而逐漸找回工作與人生的主導權。
閱讀更多
2022-01-13
獨言(DokGen)
編按:作者1966年出生於日本京都,三流大學畢業後就職食品公司,24歲在母親資助80萬圓下開始投資股票。28歲結婚生子,35歲因妻子外遇而離婚,成為單親爸爸,從可用資產90萬(約22萬新台幣)開始,4年積存1000萬(約250萬新台幣),從此開始起起落落,經歷天堂、地獄再翻身成為2億5000萬(約6250萬新台幣)富豪的致富人生。
閱讀更多
2022-01-12
翁申霖 整理
即使生活壓力大、物價高昂,不少人仍希望從微薄的薪水中挪出一點錢來 儲蓄 ,也因此努力養成記帳的習慣,盼能從記帳中多少存一點。不過,是否有發現自己就算記帳記久了,還是存不了錢,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對此,日本一名家庭主婦分享記帳要成功有5大訣竅,稍不注意就容易做白工!
閱讀更多
2022-01-07
老黑看世界
Why do you go away? So that you can come back. Coming back to where you started is not the same as never leaving. (你為什麽要離開?因為這樣才能回來.離開後再回到原地的感受.和從未離開大不相同) –Terry Pratchett
閱讀更多
2022-01-05
樂透人生─吳家揚
Q:我是小林,46歲,標準的三明治族群。我父親今年78歲,臥床需要大額看護費用,雖然我的收入還不錯,但自己就像是父親專屬的保險公司,全家人也得縮衣節食。不只我父親,我身旁也有幾個同事好友在50多歲健康亮紅燈,需要龐大醫療費。目前我們一家三口的保單,只有基本醫療保障,每個人就一張「壽險主約再加上附約實支實付和意外險和住院日額」,我很擔心在閒錢和 儲蓄 有限下,要如何加強保障,才能應付萬一生重病時的醫療看護支出?
閱讀更多
2021-12-24
偉文隨筆
早些年只有非常少數的朋友因為宗教的因素吃全素,這些年周邊有愈來愈多朋友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逐漸減少暈食增加五穀蔬果的份量,有的因為健康,也有因為希望降低資源耗損的環保理由,也有一些人則基於人道的立場,不過還是有一些朋友是肉類的死終擁護者,幾乎是「無肉不歡」。
閱讀更多
2021-12-14
蕭婷方
「離開職場後,我固定游泳、練氣功、TRX運動,還學插花;上午寫稿、看資料,沒事就與朋友聚會,許多朋友看到我都說氣色變好。」林奇芬48歲從理財媒體社長「退休」後,將重心從工作慢慢放回自己身上,不僅生活多采多姿,還更愜意自在。她將這樣的生活歸功於48歲前的自己,因為有 儲蓄 資產、經濟自主了,才能接受現在半退休生活「不穩定」的收入。
閱讀更多
2021-12-09
林依榕
「好想當演員、好想創業、好想做好多事,好想好想...」接著你告訴自己,等到存夠錢再開始比較安心一點,不過人生存在太多未知數,今天能做到的事,也許明天過後再也沒機會了。日本網紅Iku老師近日歷經家人重病後,語重心長的想告訴20歲、30歲的台灣年輕人,有些事情「真的要小心喔!」
閱讀更多
22/ 30
第 22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