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
蔡曉萱、郭美懿
知名媒體人范琪斐8月驚傳與美籍丈夫離婚,10月初正式完成手續,歷經3個月沉澱,她近日首度揭露婚變過程,表示最壞的狀況不是離婚後一個人,而是整天想著他在哪裡、是不是跟那個女人在一起?正是這樣的體悟,讓她明白必須快刀斬亂麻,當他成為前夫之後,「你愛幹嘛就幹嘛,關我什麼事?」
閱讀更多
2020-06-02
愛心理
一旦你體驗幸福快樂,接下來的人生,就能以此體驗感為指標,你進而可以決定是否用相同的思維生活,是否要花大量的時間環繞在讓你受傷的人際關係中,是否要調整你與人互動的方式,來因應愛的指標感。
閱讀更多
2019-10-22
吳姵瑩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可以讓你愛著、付出著、珍惜著,是很珍貴的事情;可是當你不停付出,卻依舊對自己不滿意時,你就需要讓自己停下來,看看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閱讀更多
2019-10-22
吳姵瑩
在家庭治療理論中,我們經常會討論這其實是三角化的過程,也就是「工作」本身已成為夫妻關係的第三者。工作提供男性安全感,減少了面對家庭裡對父親與丈夫角色的失望與挫敗感,讓他們投注更多時間在事業上,形成關係的惡性循環。
閱讀更多
2019-10-22
吳姵瑩
然而,這些大孩子的困難在於:他們成為大孩子,並不單純是因為父母的過度照顧,而是因為複雜的家庭關係,讓他們覺得需要繼續當個孩子。
閱讀更多
2019-10-22
吳姵瑩
當夫妻系統出了問題,所有在家庭中的次系統就會跟著出狀況。一旦最重要的愛與滋養的泉源出了問題,在所有次系統裡,我們就只能奮力求生存,或是加倍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存在的價值;但卻在努力證明中,更加壓縮與另一半親密相處的時間。
閱讀更多
2019-09-20
吳姵瑩
只是在情緒勒索的痛苦,以及跳脫後的未知和恐懼之間,更多的人往往會選擇站在熟悉的位置上,持續關係模式。困難之處在於:你待在這個位置愈久,就會愈來愈覺得安全;畢竟在酬賞機制中,最重要的就是被需要的關係認可感與歸屬感。
閱讀更多
2019-09-18
吳姵瑩
說來有趣,當那股原諒的感受出現後,她看伴侶的眼光也變得不同了。從原本總是批判、易怒,容易不滿足與不開心的狀態,慢慢地變得開放,讓她能看見對方更多的好、欣賞對方,也開始能感謝對方的付出。她自己也慢慢地褪下盔甲,接納心中的幸福與被愛的感受,好好享受愛與被愛的狀態。
閱讀更多
2019-09-10
愛心理
你一定會害怕和不安,而當這份感受在發生,還是回到你的內在,再次自我對話,這般來來回回,你最終能夠清楚:別人的所作所為,也許並不是刻意傷害你,不過是在保護自己,就像你為了保護自己而推開他人一樣。也許,你就能對自己與他人,產生更多的理解了。
閱讀更多
2019-09-09
愛心理
「他一直都很努力討我開心,可是有時候我回到家看到他坐在沙發上那個微凸的啤酒肚,我就一肚子火。」
閱讀更多
1/ 2
第 1頁,共 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