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3
島田裕巳
編按: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一般來說,台灣民眾花在治喪的費用,包括棺木、告別式、靈骨塔位的安放等,粗估約30萬元。當然,有些人認為儀式簡單隆重即可,有些人對靈堂佈置要求較高,根據家屬的需求不同,治喪費用將會有所增減。傳統觀念認為,父母的喪葬費用是子女的義務及應盡的孝道。隨著社會變遷,有些父母選擇簡化自己未來的葬禮,現在甚至還有「靈葬」的觀念;而這些新時代的治喪方式,對子女來說也能從過去沉重的負擔中得到解放。
閱讀更多
2020-01-16
陶曉清
外表上看起來仍是光鮮亮麗的,但內心卻相當不踏實。朋友介紹我去看一位老中醫,他一把脈就問我:「四十幾啦?」一般人都說你看起來不過三十出頭,但中醫師一把脈就知道這是個中年人了。
閱讀更多
2019-12-13
顧浩然
一旦我們的心,因著我們愈因為了解「我何以是現在的我」,並且因此而願意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時,我們也許就有機會以相對寬容的接納的態度,去理解那些讓我們生氣,甚至讓我們受傷的人何以如此?同時,也有機會放下對自己的責備或批判。
閱讀更多
2019-12-11
沈智恩
她不只是整理物品而已,更是藉著整理圍巾,回顧自己對母親的記憶與自己的情緒,並面對過去刻意遺忘的悲傷。
閱讀更多
2019-12-10
大衛.懷特
得到安慰是受邀來到可怕的美之大地,我們無從避免的死亡站在那裡,有個聲音不是在虛假地安慰,而是觸碰傷痛的核心,道出失落的本質,替我們解放了生與死,這兩個同樣與生俱來的權利。
閱讀更多
2019-11-20
韓星姬
只要明白沒有人可以享受完美的幸福,就可以比現在更加客觀地審視人生。因為沒有所謂完美的幸福,比現在稍微活得隨性一點、自由一點也不錯。保有這種審視的態度,該來的才會來,該放下的也能勇敢放下,才能避免那些會讓人生受到毀壞的事物。
閱讀更多
2019-11-15
蜜雪.史丹克鮑加德
相反地,我會請每位讀到這裡的讀者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規則過生活。無論你喪失多少未來、摯愛或另一半,別讓這件事阻止你,使你無法善盡餘生的每一刻。這週你要專注在你唯一應該比較的對象,那就是你自己
閱讀更多
2019-11-13
蜜雪.史丹克鮑加德
接著是:「他們要你活出每個當下。」這句陳腔濫調可能讓人聽了痛苦,而且人們往往沒有考慮你的感受便脫口而出。
閱讀更多
2019-11-01
洪仲清
我在臨床上,也會碰到類似的狀況。大部分家長,是真正抱著關心、擔心的態度,怕孩子的情緒沒表達完整,沒辦法及時伸出援手。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長,單純是覺得孩子的情緒「很奇怪」,跟想像中的不一樣,「沒有同理心」
閱讀更多
2019-10-24
島田裕巳
編按:一直以來,喪葬費用算是不小的經濟負擔。據統計,在台灣大約需要30萬或者更多……隨著台灣人對「身後事」的態度轉趨開放,台北市政府統計,民國103年起,參加環保葬人數漸增,樹葬最多、當人生的終點到來,讓一切「歸零」,也是葬儀方式的另一種選擇。
閱讀更多
5/ 6
第 5頁,共 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