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8
陳志武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斐勒曾說:「如果你想讓一個人殘廢,只要給他一對拐杖,只要幾個月就能達到目的。換句話說,如果在一定期間內你給一個人免費的午餐,他就會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別忘了,每個人在娘胎裡就開始有被照顧的需求了。」他進一步說:「資助金錢是一種錯誤行為,會使一個人失去節儉、勤奮的動力,而變得懶惰、不思進取、沒有責任感。更重要的是,當你施捨一個人時,你就否定了他的尊嚴。你否定了他的尊嚴,你就搶走了他的命運。」
閱讀更多
2019-10-24
賴佩霞律師
37歲未婚男子阿昌(化名)是家中獨生子,因長期不工作、整天沉迷網路遊戲,連生活費都要靠父母接濟,無法獨立、自力更生。其老父親看不下去、依民法1128條規定提告要把阿昌踢出家門。台南地院法官審認阿昌父親主張有理,判阿昌須從父親的住家分離,此案還可上訴。
閱讀更多
2019-09-18
湯瑪斯・史丹利, 威廉・丹柯
這本書是作者根據過去20年所做的研究與統計,跟超過500位富人面談,以及與11,000名高收入或高資產人士所做的問卷調查。作者定義「富人」是依據資產淨值——是「資產」,而不是「所有物」。淨值的定義是,某人的資產減去負債(信託帳戶的本金除外)的現值。資產淨值高於100萬美元(約合台幣3千萬元)以上的人稱為有錢人(富人)。 依據這個定義來看,1億個美國家庭中只有350萬人(3.5%)可以被稱為有錢人。95%的有錢人其資產淨值在100萬到1,000萬美元之間。透過研究,作者開始找出有錢人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共同特點?他們都怎麼教養小孩?從這些調查中,找出有錢人的特徵,繼而使讀者可以從中學習,靠著自己的力量,翻身做個有錢人。
閱讀更多
2019-09-03
李雪雯
記得暢銷書《下流老人》中,作者藤田孝典就歸納了造成「下流老人(也就是「過著中、下階層生活的老人」)」的四大原因,其中一項正是「子女因為工作貧窮,或身為繭居族而依靠父母」。而為了避免子女,把自己辛苦存下來的退休老本給「啃光」,在子女尚未成年之前,父母們就必須「採取一些行動」,才有助於避免這種風險發生。
閱讀更多
2019-09-03
李雪雯
中國人很早就有「養兒防老」的說法。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年輕一代薪資水準連續下滑,非但養兒不能防老,甚至還到了要特別注意「防兒啃老」的地步。
閱讀更多
2019-08-11
林靜君談心室
G最近認真在找賺錢機會,朋友們笑她和先生是「搶錢夫妻」,都已經快要退休的人還這麼拼命。原來他們夫妻倆計畫將手邊的存款用來再買一間房子,讓兩個兒子能夠不用擔心居住的問題。
閱讀更多
2019-08-02
陳旭怡
一般人想到退休生活,大多數只想到退休金夠不夠,但除了重要的金錢之外,健康的生活也很重要。退休不只規畫資金流,還要管理健康、培養興趣、多交朋友,老了才不會覺得生活無聊又無趣,無所事事人也容易老。
閱讀更多
2019-08-01
許雅綿
編按:生前財產分配、贈與或是死後的遺產繼承,如何不造成子孫的反目成仇,是很多父母關心的議題。專攻財產分配、贈與、遺產糾紛的律師、理財規劃顧問(AFP)吳挺絹表示,財產分配、贈與有幾種狀況。首先,是生前進行財產分配贈與,這部分會建議父母親要先「留一手」,心有餘力的時候再做財產贈與及分配。
閱讀更多
2019-07-09
愛長照
對華人來說,「下流」與「無恥」是同義字,但是對日本人來說,「下流」其實是指「中低收入戶」,與「上流社會」相對的底層階級,「下流老人」指得就是「又窮又孤單的老人」。
閱讀更多
3/ 4
第 3頁,共 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