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5
郭美懿整理
仁醫精神永存!91歲恆春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陳雲址醫師15日病逝,他在恆春半島開設第1個眼科門診,並自掏腰包捐贈百萬器材,每月深入山區義診,讓許多原住民長者重見光明,翻轉「瞎子村」的稱號。被同仁暱稱「老爹」的他,曾說「只要眼睛和雙手還能動,就要繼續服務病人」,春節年假前仍強撐病體看完1月份最後一個診,終身以行動實踐「在別人的需要裡,看見自己的責任」。
閱讀更多
2025-02-26
克雷‧勞特雷奇
自我中心(self- centeredness)是必要的,否則還有誰能為你設身處地著想,為你發聲、表達需求、偏好、爭取關注以及追求目標?想要過自主性高的生活,就必須站出來為自己爭取權利。總是把別人放在第一位,就會忽視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閱讀更多
2025-02-25
數位內容部整理
心臟外科名醫朱樹勳週二(2/25)上午9時辭世,享壽87歲,亞東醫院發出聲明證實正安排治喪事宜追思儀式,資訊確認後將另行通知。朱樹勳1964年畢業於台大醫學院後即服務於台大醫院,專長於心臟外科手術,曾教導過台北市前市長柯文哲,1974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他為台灣心臟手術創下多筆紀錄,包括1973年完成臺灣第一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1975年完成臺灣第一例主動脈內幫浦救人、1985年完成臺灣第一例利用人體的瓣膜置換到心臟裡。1987年完成臺灣第一例同位心臟移植、1989年完成臺灣第一例異位心臟移植,他並於2005年11月榮獲「第16屆國家品質個人獎」,2020年獲得台灣醫療 奉獻 獎。
閱讀更多
2025-02-07
林靜君談心室
過了50歲,事業成就多半已成定局,人生開始邁入不同的階段,這時候再執著於名聲威望、職位高低、財富多寡這些外在成功條件,是和自己過不去。人生過半,成就感來源不應是外界評價,而是如何看待自己。
閱讀更多
2025-01-21
林靜芸醫師
根據文獻,年紀大的人知道自己時間有限,會有「社會情緒選擇現像」,面臨長期目標與短期情緒衝突時,傾向珍惜眼前的小確幸。加上老人來自職涯或是社會壓力較小,人生幸福指數在80歲時達到高峰。
閱讀更多
2024-12-13
簡少年
台灣有非常多人都有拜拜的習慣,尤其是倒楣或是精神不濟的時候。小時候身體不舒服看不好病,父母可能會說去廟裡燒符水喝,如果忽然間出一點意外嚇到,還會叫你去廟裡收驚。如果倒楣得厲害,甚至會去找法師做祭改,因此拜拜這件事,真的是台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閱讀更多
2024-12-13
金熹暻
長期以來,所有制度與產業都把結婚、組建家庭視為完全成年的唯一方式,並且賦予這件事絕對的價值,在這樣的社會中,我們很難想像出新的生活方式。或許也正因如此,若有人不遵循這條單一路徑,往往就會被認定為有某些缺陷或原因。剛開始寫這本書時,一位二十多歲的不婚女性對我說的話似乎就是出於這樣的猜測。她說她對於「獨自生活」到老感到好奇,如果能將其出版成書那就太好了。
閱讀更多
2024-11-19
李偉文
以前的人追求長壽,現代人重視活躍老化,因為健康的長壽才是真長壽,但是當我們可以健康地活著之餘,就不免會思考,如何活出讓自己覺得很值得,沒有遺憾的人生呢?
閱讀更多
2024-10-25
徐超斌, 謝其濬
徐超斌回到達仁鄉衛生所,全心全意為鄉親服務,因為醫生不夠,他每月工作超過四百小時,一星期巡迴醫療的車程足以環島一周。用生命治療病人的「超人醫師」,最後不堪負荷,還是倒下了……
閱讀更多
2024-10-22
呂秋遠
呂律師您好,我今年56歲,兒子與女兒都將近30歲了。我跟我先生都有正職的工作,也各自負責部分的家庭生活費用。幾年前先生外遇,他開始挑剔家裡的所有大小事,然後發脾氣以後就離家。如果回家,就會把電視打開,鬧得我無法入睡,要我自己開口離婚。不過,當時因為孩子不希望我們離婚,會變成不完整的家,所以我忍住了。但是這幾年我買了新房子以後,面對先生的外遇與冷淡,我開始思考要不要離婚的問題。孩子現在竟然說,離婚是我們的事,他們不想介入。面對每天女兒熱戀不在家、兒子忙工作,我覺得人生失去了方向,請律師開釋。
閱讀更多
1/ 21
第 1頁,共 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