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1
林靜君談心室
疫情籠罩陰影未散,愈來愈多的人說,「壓力好大!」病毒環伺威脅,媒體大肆宣揚死亡率的問題,買個菜要全副武裝,不然就是被罵沒事不要趴趴走,居家遠距辦公,一家幾口窩在屋子裏,沒事看久了也煩躁,工作不曉得還能不能保,疫苗一天到晚有人吵……。
閱讀更多
2021-05-24
拿督鄭博見DAC(Dato'Anthony Cheng)
編按:曾獲「華人楷模年度人物」、馬來西亞拿督鄭博見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原本症狀輕微、在家自我隔離的他,染疫14天後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命危。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拿督鄭博見公開染病全過程,他以自身經歷奉勸確診病患一定要做血液和肺部X光檢驗,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 事實上,台灣與國外都曾發生多起COVID-19 患者,猝死在家中的悲劇,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說明,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該患者的症狀會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可以正常應答,甚至還能滑手機。由於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要送進急診時,往往已經太遲了。 然而,在疫情延燒時期,冒然衝急診是很危險的舉措,那麼,在家自我隔離的確診者,該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現「隱形缺氧」呢? 黃軒醫師強調,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德國研究顯示,COVID-19確診者中,只有32%會出現「隱藏缺氧」症狀。另外,出現合併隱藏缺氧症狀的染疫者死亡率只有18%,甚至比出現合併典型呼吸困難衰竭症狀的染疫患者死亡率約30%,還要來得更低。 黃軒醫師建議, 若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不安心,可以考慮購買「血氧濃度計」或是有些智慧手錶就有提供血氧偵測功能,若低於90%就要提高警覺。 美國的作法也很值得參考,一開始由醫護人員確認輕重症、分艙分流後,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在家自我隔離期間,由家庭醫師遠端視訊看診、隨時掌握病情,這也值得台灣借鏡。 最後,再次提醒,此時千萬不要輕易衝急診室,不但讓醫療量能負擔加劇,由於急診室可能充滿各種變異病毒,不小心帶病毒回家就得不償失囉。 以下是大馬拿督鄭博見染疫的親身告白:
閱讀更多
2021-05-17
施國文
他直到調不到錢來補足券商追繳金額,最後被迫認賠售股,全部殺出後拿回來的錢連還銀行借款都不夠,從大賺幾百萬到大賠出場,這一來一回賺賠間的差額相差近千萬!這一堂融資交易的課程價值何止千萬,還輸掉了對股市原有的自信心。
閱讀更多
2021-05-14
黃健誠
隨著COVID-19疫情在台灣迅速升溫,雙北的防疫警戒甚至已提升至第三級,近幾日都連續增加逾百例本土案例,未來疫情恐怕仍持續拉警報。不少民眾緊張不已,也連帶地讓防疫險、疫苗險等相關保單的詢問度大增。
閱讀更多
2021-05-10
張琨琳(小富爸爸)
我第一份工作是1997年,在花旗銀行從事房屋貸款專員。還記得主管當時告訴我們,在外商銀行一定要學會投資,才能算是一個銀行家,天真的我也認為自己將來一定會成為銀行家,所以1999年,便憑藉著感覺開始投資台灣股市、基金。
閱讀更多
2021-04-29
瑪格麗特・萊斯
要「回家」過世的意念非常強烈。澳洲的第一份相關資料,是根據南澳洲一份研究在二○○○年至二○○二年收集到的數據,當中顯示,有百分之七十的澳洲人想在自家床上過世。其他國家廣泛引用的數據也很類似。不過在澳洲,僅有約百分之十二的人在家中過世。
閱讀更多
2021-04-23
我年過60,又怎樣?黎兒人生相談室之34
Q:我是雅惠,今年52歲,老公55歲,結婚23年,有個女兒讀大學二年級;在做建材老公幾乎每天都沒停止罵我過,像是「妳這笨蛋!」「如果不是賺錢,妳就餓死了!」「妳整天沒事做,還敢生病!」他在外對別人都很低聲下氣,但回家就換了一副面孔,尤其三杯下肚,更為嚴重,或肚子餓時就罵人,稍微做跟他想像的不同就破口大罵,而且程度越來越嚴重,我覺得自己都快喘不過氣來,總覺得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要被說到這種程度?而且也動輒罵我的朋友以及家人,把我貶得一文不值!我媽媽已經75歲,她勸我離婚,因為她自己也曾被我父親霸凌,很後悔一直為了孩子忍耐沒離婚,但我非常猶豫,要等女兒大學畢業才處理?還是怎麼做他才會改善?
閱讀更多
2021-04-15
李易紓
花旗集團(Citigroup)週四(4/15)晚間宣布退出亞洲和EMEA(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共計13個市場的消費金融事業,台灣也在其中。突如其來的動作,讓員工措手不及,一封花旗寫給員工的公開信隨之曝光,花旗今(16)日9點半將在內部大會中針對員工權益、台灣以及亞太據點說明。信件內容提到,花旗將尋求出售台灣消費金融業務,「這是一個困難的決定」,因為在該地區所有市場中都有具吸引力且經營良好的消費金融業務,並且在計劃退出的市場裡,擁有敬業且具有才能的團隊為花旗付出最好的貢獻。根據金管會銀行局統計,截至去年底花旗在台信用卡流通數大約286萬張卡,有效卡約217萬張卡,無論是流通卡數或簽帳金額(2月份156億元)都是位居台灣第六大。不只286萬信用卡卡友,其他各項消金 客戶 包括信貸、房貸、存款、財富管理等,都將受衝擊。
閱讀更多
2021-04-14
NOW健康
35歲孔先生從小就是胖子,大學時體重90幾公斤,工作後,經常加班熬夜,飲食不正常,宵夜點心還常吃高油、高熱量的炸雞、鹽酥雞,體重直逼110kg,在妻子的陪同下,接受健康檢查,報告數據紅通通,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以及腰部過粗。
閱讀更多
29/ 30
第 29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