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7
河在英
我發覺自己對媽媽幾乎一無所知,她從不提自己的私事。在我的認知中,她生來就是我的媽媽,無時無刻在家待命,總是隨傳隨到。但身為有個性的存在時,她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閱讀更多
2024-04-23
優照護
如果說,照顧失智是一段「漫長的告別」,那我們除了盡自己的心力,不妨多多尋求外在的助力,尤其是各種相關的專業,讓失智家人獲得最理想的「照護」。
閱讀更多
2024-04-12
丁菱娟
我曾經看過一位素養很好的機場服務人員,面對生氣叫罵的乘客,他很冷靜地回應「我了解您的焦慮,我也想幫您解決問題,但您是希望我在這裡聽您教訓,還是讓我趕快去幫您解決問題」。
閱讀更多
2024-04-11
格十三
讓一個男人認真探討婚姻是很難的,從心理角度分析,男性一般不太願意在無解的事情上付出太多精力。女人就不一樣了,這就是為什麼一說起婚姻,女人總有一肚子話,男人總是稍稍露出苦笑。
閱讀更多
2024-04-08
張祐嘉(楊陽老師)
教育部統計,學生自殺通報五年飆升八倍,補習班前線,一班有近三成孩子看身心科。比起擔憂成績問題,更重要的是探究在成績背後,究竟是「什麼」讓孩子出了問題。身處補教最前線,近二十年來,種種教育怪象在張祐嘉眼前輪番搬演,不計其數的孩子從教育高塔墜落,來不及被接住……教育本應是昇華可塑性、構築夢想的殿堂,卻在社會及家庭的扭曲壓力下,變形成殘酷的修羅場,一個孩子的成長竟成了以成績決定人格,無休止的痛苦學習。大人膜拜高分,卻漠視問題的「根源」,還會有多少孩子成為榜單祭品?
閱讀更多
2024-04-03
郭美懿整理
今日(4/3)早晨7點58分,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7.2地震,震央位於花蓮近海,深度僅15.5公里,為極淺層地震。403地震震撼全台,隨後發生數十起餘震,讓不少人勾起25年前921大地震的集體恐懼。心理師提醒,災難、危機事件的發生常會引發焦慮症狀,正常約在3天內會逐漸緩解,也可利用「安、靜、能、繫、望」5字訣來加速安定身心,但若持續感覺焦躁、易怒、難以入眠,可考慮尋求專業協助。
閱讀更多
2024-03-22
元貞美
「成為大人」並不是成長的終點而是成長的過程,「活著」就是生命結束之前一連串的成長過程。當你不斷學習什麼才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真正帶來幸福的事,就會獲得成長。因此我每一天都腳踏實地地學習。
閱讀更多
2024-03-21
郭美懿
才從3天的小旅行歸來,徐瑜璘像是汲飽了陽光與空氣,格外顯得神采奕奕。身為6年級生後段班,她是職業婦女、也是三寶媽,卻硬是擠出時間,拋夫棄子一個人去旅行,讓人詫異又羨慕無比。「我一年大概會出去一次,即使跟團出去,也會需要一段時間是我一個人。」對她來說,一個人的獨處時光是放鬆、是療癒——做什麼事情無拘,卻都是珍愛自己的一種方式。
閱讀更多
2024-03-19
吳淡如
界線模糊會造成什麼影響,我相當有經驗。我的父母都是循規蹈距的教師,耳根子也軟。只要有人來說我們家孩子什麼,他們一律要求我們改進。問題在於有些人的意見是相左的,所以他們的要求可能是今天A,明天B,飄忽不定。 我媽對我要求的唯一標準,就是「符合旁邊所有大人的標準」,還有「一定要跟大多數人一樣」、「誰覺得好就要怎樣」……,這還真的是童年陰暗的回憶。
閱讀更多
9/ 30
第 9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