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
NOW健康
現代人普遍一人多機、用眼過度,加上糖尿病、紫外線暴露等影響,罹患眼疾的機會大幅提升,尤以黃斑部病變最為常見。醫師表示,臨床上常見之黃斑部病變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危險因子各有不同,治療前也需仔細評估,而隨著醫藥科技的進展,眼內注射也發展出多種選擇,幫助病友挽救視力,呼籲病友積極與醫師溝通和治療,留住美好「視」界。
閱讀更多
2023-04-25
郭美懿
台灣國寶級雕刻家朱銘日前驚傳久病厭世,在士林住家自輕生身亡!據悉,85歲的朱銘晚年慢 性病 纏身,需要定期就診服藥控制,曾多次向家人表達負面情緒。許多人以為,愛生氣抱怨、有負面情緒只是老化的一種現象,卻忽略高齡憂鬱症的可能性。據調查顯示,台灣約有5%至12%高齡者患有憂鬱症,衛福部2021年國人自殺率統計更發現,65歲以上長者自殺率突破新高,是每年自殺率數據裡的中高風險群。
閱讀更多
2023-04-16
栗原毅
目前已經證實,有兩樣食品可有效改善脂肪肝。更棒的是,這兩樣都是各位身邊可見,同時也是大家都愛的食品,那就是巧克力與酒。(原文刊載於2019/1/30,更新時間為2023/4/16)
閱讀更多
2023-04-13
潮健康 編輯部
用「倒退走」的方式下山或下樓梯,真的有比較不傷膝蓋嗎? 人一博愛復健科診所院長李炎諭醫師於社群澄清,事實上倒退走路與減少膝蓋受力之間,以過往的文獻來看皆無顯著關聯性;且倒退走還可能增加跌倒與骨折的風險,若膝蓋沒有不適情況,實是無須特別用倒退走的方式保護關節。
閱讀更多
2023-04-11
郭美懿
據2021年健保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有7.7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包括台語歌后詹雅雯及八點檔女星方岑,都是患者。巴金森氏病(又稱帕金森氏症)是盛行率第2高的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失智症,但只要及早發現、長期以藥物治療,發病後仍能享有生活品質。不過巴金森氏症初期很難診斷出來,醫師提醒除了大眾熟知的「雙手顫抖」之外,步態不穩也是重要前兆之一,若走路容易跌倒,千萬別以為是單純的老化或骨科問題,建議儘速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閱讀更多
2023-04-06
游能俊, 黃惠如
編按:為什麼三餐吃得那麼少,那圈肚子還是消不掉?多吃蔬菜、水果,平常還會多走路,腰圍怎麼反而愈來愈寬?明明不愛甜食、不吃消夜、BMI也正常,怎麼就得了糖尿病?醫學證實,腹部脂肪除了讓身材變形,更令我們陷入「醣胖」危機,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的共同危險因子!台灣超過200萬人罹患糖尿病,更有600萬人糖尿病前期而不自知,關鍵就在肚子上的那圈「脂肪」。所謂醣胖,就是攝取過多的醣類,加上長期久坐活動少,導致體內囤積肝糖、體脂肪,致使我們陷入「胰島素阻抗」危機,這可說是慢 性病 的關鍵密碼。而且,更容易令我們陷入「醣胖」危機的,是潛藏在一日三餐中看似無害的「醣類」食物,包括飯、麵、麵包等主食,以及搭配的調味醬料與加工食品,比起可見的糖,例如蛋糕甜食、珍珠奶茶等,更容易讓我們失去警覺。如何改善?別急著戒醣!從一份醣開始,建立活力慢老新日常游能俊醫師行醫30年,照顧過無數糖尿病患者,自己也曾陷入糖尿病前期的危機,讓他決定「以身試醣」,各種食物下肚後親身扎針實測血糖,證明醣類份量是關鍵,並建立運動習慣,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還瘦下24公斤,體脂率從30%降到18%,6年來體脂率都維持在20%以下!他是怎麼做到的?
閱讀更多
2023-04-03
優照護
每天陪伴4小時,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在何姐安排下,婆婆的心情似乎逐漸改變了,走出戶外、參與活動,都讓她深鎖的眉頭慢慢地鬆了開來。
閱讀更多
2023-03-28
癌症希望基金會
乳癌是國內婦女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每年新增約1萬4千多名病人,其中每4人約有1人是HER2陽性。HER2的標靶藥物療效佳,但是費用十分昂貴,很多病人花光積蓄還是無法支付龐大的醫藥費。目前已有和原廠標靶藥療效相同的「生物相似藥」,費用約少了2至3成,可以減輕病人經濟壓力。
閱讀更多
2023-03-14
郭美懿
失智症名列全球第7大死因,至今沒有藥物可以治癒,除了預防之外,目前多倚賴化學藥物來延緩認知退化,不過中醫治療其實也能幫上忙。近日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收治一位82歲阿嬤,透過「頭皮針」治療讓阿嬤思緒逐漸清晰,不僅認得身邊照顧的家人與看護,簡單的加減算數也難不倒她,從沉默不語變得愛說話,復原狀況讓家人欣喜不已。
閱讀更多
2023-03-13
小虎文
許多人常把「等到我退休時再做」掛在嘴上,但對某些人來說,任何事都不需要等到退休後再做,因為他們沒有真正退休的時候。台北榮民總醫院前院長張德明就是這樣的人:「我的字典裡沒有『退』這個字」,只要病人需要他,他就在!
閱讀更多
15/ 30
第 15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