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2
陳亭均
盧豐華打開「有竹居」紅色大鐵門,背後是他悉心栽培的花園,更是他人生下半場的基地。他退休,卻不想躺平,拎起醫師包,隨時準備繼續為他的病人們「往診」。
閱讀更多
2022-10-06
李世強
怯懦的心理,最終將失去機會。不堅強的人懦弱,他們有著消極的想法,不敢面對困難和痛苦,經受不起大風大浪的考驗。生活中經常出現這種現象,很多人平日裡慨歎自己沒有機會,可是當機會真正降臨時,他們就會變得懦弱,臨陣脫逃。對於懦弱者來說,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閱讀更多
2022-09-21
蔡侑霖Danny Tsai
現在的你可能已經發現,即便是同一間學校畢業的人,在工作歷經幾年、換幾份工作後,寫下的人生劇本也大不相同。於是我們開始為自己負責,設定時間軸也變得格外重要。
閱讀更多
2022-09-08
山田知生
史丹佛大學教授紐森(Eric Knudsen)數十年來的研究顯示,只要改變「面對事物的方法」,即使過了25歲,仍能和兒童或25歲以前的年輕人一樣,甚至擁有更好的成長空間。在25歲之前,學習新知是人的本能,就算不用刻意練習,人也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許多新知識;然而成人會因為大腦「偏愛簡化」的機制,盡可能選擇已知的事物、排斥變化,為了不受限於大腦本能,成人更需要有意識地專注、行動與休息。
閱讀更多
2022-09-02
山田知生
人體如此複雜精密,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掌握自己身體的疲勞程度呢?如果有某種客觀參考依據,而不僅僅是「好像有點累啊」的自我感受,應該有助於儘早發現並處理常見的「無自覺疲勞」等警訊。
閱讀更多
2022-06-24
中時新聞網 吳品瑤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這些年健康不佳,自2019年發現自己罹患肺腺癌初期,隨即動手術切除腫瘤並接受治療,但身體仍屢出狀況,曾吐露受免疫系統疾病所苦,日前她透露血壓飆升、血氧一度掉到85「活得太累了」,近日表示病得越來越重,血氧濃度僅91,不禁嘆:「活不好,死不了」。
閱讀更多
2022-06-06
林志玲
挑戰是為了超越自己,為自己想前往的高處築上階梯。挑戰是為了跳脫舒適圈,尋找出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閱讀更多
2022-06-06
小虎文
編按:出身貧寒、從小唱「那卡西」賣藝貼補家用;為了砥礪自己擺脫貧窮、在書桌上刻下「女工」二字;最終從小業務助理,一路爬升為全球最大半導體廠台灣總座…。如此戲劇化的故事,是公信電子總經理吳惠瑜的真實人生。1963年出生的吳惠瑜,37歲成為英特爾台灣分公司最年輕、也是首位女性總經理,卻在事業高峰時罹患腦瘤,一度連一張衛生紙都拿不起來。她說:「我決定不要再為錢賣命, 要把時間花在我真正喜歡的事情上。」
閱讀更多
2022-05-30
蔡碧月
作家吳爾芙形容,傳統女人就像「家庭天使」,每天都在犧牲自己,只會去體貼別人。老字號全祥茶莊媳婦莊煐逸就是家庭天使典範:年輕時當全職媽媽,等孩子大了,才有機會做自己、取回人生發言權。她50歲開飯店、65歲打桌球,「我人生中最喜歡的兩個階段:一個是青春正盛時,一個是現在,愈來愈成熟。」
閱讀更多
2022-05-28
賈德森.布魯爾
就像新冠肺炎一樣,焦慮是會傳染的。在心理學中,情緒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身上,稱為社會傳染(social contagion)。光是跟一個焦慮的人說話,就有可能觸發我們自己的焦慮。他們所說的充滿恐懼的話語,就像直接對著我們的大腦打噴嚏一樣,在情緒上影響了前額葉皮質,使它失去控制,導致我們開始擔心一切,從我們的家人是否會得病,到我們的工作是否會受影響。
閱讀更多
4/ 14
第 4頁,共 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