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
謝富旭
每個人都渴望財富,期望財富累積到自己滿意的程度之後,可以換取自由,得到人生更大的滿足與快樂。弔詭的是,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很多人反而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笑容。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閱讀更多
2021-12-09
阿福の投資馬拉松
做好投資組合與資產配置,隨著公司獲利每年成長,股息收入也能逐年增加,退休金就能源源不絕,這是財務自由的最終目標。投資時應該如何看待公司的股利政策?我們可以學習費雪和巴菲特的觀點,探討獲利公司處理盈餘的方法,選出真正優質值得投資的標的。
閱讀更多
2021-11-26
郭泰
一向奉抄底為信仰的郭泰自1988年投入股市,憑藉廣讀投資經典而開悟參透股市脈絡,進而提出「位置理論」創見。他洞悉波段循環的奧祕,在底部價格精準入手,享受數年才有一次的牛年行情。2020年,郭泰由大抄底演進到小抄底,隨著台股上漲行情,賺取一至兩倍的利潤。他認為,大、小抄底互相搭配,更能讓資金發揮更大功效,而本書將是他多年征戰股市的畢生絕學,帶領投資人穩操勝券。
閱讀更多
2021-11-25
唯泰老師聊股事 / 陳唯泰
上週(11/15當周)的文章我們提到金融股才是這一波的多方主流,搭配著航空雙雄,把指數一路推升到18000點整數關卡之前。或許是因為關注金融股的朋友不少,所以許多朋友都問到這一個問題「金融股是不是最後一棒?」
閱讀更多
2021-09-14
黃嘉斌
編按:作者黃嘉斌在股市打滾超過20年,曾創下傲視證券業的76.3%報酬率。不到50歲就靠「被動收入」擺脫薪資束縛、財富自由,他的訣竅不是天天看盤、殺進殺出,而是:養股,閉著眼睛抱10年。
閱讀更多
2021-08-26
吳家揚
投資台股30多年,投資經驗可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摸索期,從高中(1986年)到服役結束(1996年),利用10年的時間打底,主要是邊做邊學,也是運氣好,賺到的錢有落袋為安。第二階段爆發期,從工作(1996年)到42歲科技業退休(2011年),也是邊做邊學。但運氣更好,不但有錢可以加碼,還享受一次IPO大賺的滋味。第三階段是過第二人生的階段,已經超過10年但還未結束,一樣是邊做邊學。這階段「新增項目」:融資融券操作、期貨選擇權操作、投資型年金險保單,還有美股IPO股權投資。
閱讀更多
2021-04-26
青春向錢看-施昇輝
很多投資達人在去年都說不要再買「定存股」了,因為它們的漲幅遠遠落後大盤,最近這個月又說它們漲太多了,殖利率會下降,所以也不該買。
閱讀更多
2021-03-10
今周特刊
從2020年3月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全球股市彷彿打了雞血般紅光滿面,特別是台股在全球資金簇擁下,不但創下多項歷史紀錄,更吸引大批投資新手進場。根據證交所的統計,2020年全年台股新增開戶數高達66.28萬戶,增加幅度創下歷年之冠,且超過四分之一是20~30歲的年輕族群。
閱讀更多
2021-02-17
風傳媒 / 陳安琪、林彥呈
全球金融業從疫情爆發以來,普遍節衣縮食,既不配息也不買回庫藏股。對照之下,台灣金融業仍然穩健配息,顯然成為特例。我們專訪本業擔任IT工程師的投資人大俠武林0050,他主張,長期持有兆豐金,把股息再投資,是台灣散戶長期在市場勝出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專訪整理:
閱讀更多
2021-02-08
雷浩斯
有人問我:「雷大, 成長股 和價值股,你會挑哪一個?」通常聽到這種話,我會很想問:「你認定的 成長股 和價值股,定義是什麼?」大多數的人會把價值型和成長型兩者分成完全不同的兩個類型,他們會認為低本益比、低股價淨值比、高殖利率的公司是所謂的「價值股」。而高股價淨值比,高本益比、低殖利率的股票是所謂的「 成長股 」。不只普通人,很多投資人也會有這樣的分類,因為自認價值股的投資人,會認為雷浩斯是 成長股 投資人。自認 成長股 投資人,會認為雷浩斯是價值型投資人。實際上,這樣的分類只看表面,而非實際的投資。成長只是價值的一部分,低本益比,低股價淨值比的公司不代表有投資價值。高本益比,低殖利率的公司也可能符合價值投資的標的。
閱讀更多
5/ 7
第 5頁,共 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