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照護線上
唇皰疹是發生在唇部的小顆水泡或潰瘍,如果你曾發作過,你知道當有點刺刺痛痛的,唇邊嘴角有點燒灼感之際,就是唇皰疹再度造訪的日子。當唇皰疹發作時,請不要做以下事情,免得將傷口搞砸,或再將病毒傳播他處……
閱讀更多
2025-02-06
郭美懿
女星大S(徐熙媛)赴日旅遊因流感併發重症不幸病逝,催出民眾搶打疫苗潮,而流感疫情在春節連假結束後攀升,不少診所湧現看病人潮,更有開業多年的醫師形容,人生第1次看診看到「頭腦斷片」!不過冬季原本就容易感冒,許多人搞不清自己究竟是得了流感或小感冒、到底要不要吃抗病毒藥?對此,醫師用3口訣提醒民眾識別:若出現「一燒(發燒)」、「二痛(頭痛、明顯肌肉痠痛)」、「三疲倦」時,就可能是感染流感,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
閱讀更多
2024-07-03
林暐鈞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國人應注重身體健康,遠離病毒侵擾!據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於2日表示,上週(6/25-7/1)新增932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6/18-6/24)新增815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6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40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年紀大者死亡風險較高,宜多加防範注意,積極接種新冠疫苗。
閱讀更多
2024-04-10
陳燕珩、數位內容部採訪整理
國內新冠疫情雖然逐漸下降,但併發症個案仍多,疫情傳播風險持續,隨著國內外旅遊興盛,將可能增加病毒傳播風險。只是,隨著疫情趨緩,民眾快篩意願低,導致許多感染黑數錯失投藥黃金期。
閱讀更多
2024-02-27
楊雅馨
別以為咳嗽、有痰只是感冒,小心,它可能是肺炎!肺炎位居二○二二年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肺炎可以預防嗎?誰又是高危險群?看看胸腔內科專家怎麼說。
閱讀更多
2023-12-28
照護線上
「醫師,這次的抽血報告還好嗎?」30多歲的陳先生問。「數值又進步了!」醫師翻開病歷說,「這次的血小板是16萬/UL,已經在正常範圍。」「肝硬化的狀況呢?」陳先生問。「肝臟也有漸漸改善喔。」
閱讀更多
2023-08-17
郭美懿
維他命C能抗氧化、增加免疫力,但攝取過量恐有潛在風險!北市聯醫近日收治一名75歲病患,因長期腹瀉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由於糞便潛血篩檢每次都正常,病患一再拒絕大腸內視鏡檢查。直到去年嚴重便秘與腹部絞痛求醫,才發現直腸長了巨大腫瘤且確診為大腸癌,究其原因竟是因為每天把維他命C發泡錠當水喝,造成糞便潛血檢查呈「偽陰性」而延誤就醫。
閱讀更多
2023-07-11
照護線上
「B型肝炎的治療已進步很多,可以有效降低病毒量,避免急性肝炎發作。」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范泉山醫師指出,「有好幾位B型肝炎患者,病情本來控制得相當穩定,但是因為COVID-19疫情,而沒有回診,在中斷治療後就出現腹痛、黃疸、茶色尿,抽血檢查發現是猛爆性肝炎,差點丟掉性命,相當的慘烈。」
閱讀更多
2023-07-04
胡肇芳 整理
合庫金董事長林謙浩驚傳週日(7/2)上午因猛爆性肝炎辭世,享壽64歲。據了解,他原本即有B型肝炎,早前到榮總住院治療,卻於周日凌晨不治。林謙浩在合庫金上任還不到二週,即因身體健康因素病故,讓公股金融圈相當震撼。合庫金低調證實董事長林謙浩過世的消息,下午也發出重訊指出,公司各項業務均由專業經理人分層負責,對公司營運無影響。合庫金及合庫銀董座職務,將分別由合庫金總經理陳美足與銀行總經理林衍茂暫代。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則說,肝臟因為沒有神經,所以被稱為「沉默的器官」。肝臟負責身體的垃圾清除與解毒、排毒,即使已經發炎、纖維化或長腫瘤,依舊不吭聲地繼續努力工作,出現可察覺的症狀,像是疲倦、黃疸、水腫、意識不清等,到這時候才治療,通常都來不及了。許金川說,最好的保肝之道就是,沒有B肝帶原或抗體,就應該趕緊打疫苗;如果有B、C肝一定要定期追蹤,必要時要服用 抗病毒藥物 。此外,一定要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與抽血檢驗胎兒蛋白,才能避免走上肝癌之路。
閱讀更多
2023-06-21
楊培銘
編按:據衛福部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4位,發生人數為1萬982人;111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則顯示,肝癌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781人。而不少名人,包括資深音樂人林秋離、藝人蔡頭、香港演員吳孟達、作家金庸、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等,都是因為肝癌離世。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許多病患是先病毒型肝炎再肝硬化,接著患肝癌。肝臟慢性發炎會增加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導致肝臟慢性發炎的原因很多,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脂肪肝、酒精、抽菸、代謝性疾病等,若有相關危險因子,便需要定期檢查。「其實肝炎的追蹤,只需要靠抽血與腹部超音波,便利性相當高。」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提醒,「C型肝炎的治療也很簡單,療程僅8週或12週,副作用低、治癒率高達98-99%,大家一定要把握治療時機!」(原文刊載於2022/3/11,更新時間為2023/6/21)
閱讀更多
1/ 5
第 1頁,共 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