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9
李易紓
膽囊癌好發年齡在60至70歲,男、女比例約1比3,雖然很多膽囊癌患者都有很長的患病史,但也有少數是完全沒有症狀,作超音波檢查時才被發現罹患膽囊癌。
閱讀更多
2021-03-19
NOW健康
引發口腔癌3大危險因子為檳榔、吸菸、喝酒,早期發現並治療,5年存活率達8成。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平日也可在刷牙時照鏡子自我檢查,如發現異常應盡速就醫。
閱讀更多
2021-03-18
李易紓
皮膚是最容易觀察的器官,如能注意自己的不正常皮膚表現,就能早期去確認是否為皮膚癌!不過,一般人可能難以清楚分辨皮膚的痣、斑點或是罹患了皮膚癌,醫師說,要特別注意5個皮膚病變的可疑徵兆。
閱讀更多
2021-03-05
郭漢崇
就像策略長張聖原醫師告訴我的:「我們人到了這個年紀,遲早都會得到一種疾病或是癌症,如果有那麼多疾病可以選,我想每位泌尿科醫師一定會選擇攝護腺癌。因為這個病只要早期發現,就可以早期治療而痊癒,比起其他惡性的癌症,攝護腺癌的病情進行緩慢很多,而且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療。」
閱讀更多
2021-01-20
楊雅馨
甲狀腺結節聽起來很嚇人,其實是內分泌門診常見的疾病。絕大多數的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的,極少比率為癌症,但仍應定期追蹤。
閱讀更多
2021-01-15
李易紓
63歲蕭先生抽菸超過30年,身體還算硬朗且無慢性疾病。一年前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血尿,由於不會痛且並非每次都出現,就不特別在意。但今年開始血尿變得越來越頻繁,小便顏色甚至由淡紅轉為深紅,也出現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這才前往醫院檢查,發現大量紅血球及惡性細胞,電腦斷層顯示膀胱底部有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
閱讀更多
2021-01-06
李易紓
55歲的陳先生,平常不抽菸、不喝酒,生活作息正常,1個月前發現右乳頭有小硬塊而到住家附近的醫院就醫,當時診斷可能只是良性脂肪瘤,因此沒有在意。但最近因為硬塊變大有壓迫感,才進一步做檢查,超音波檢查發現,硬塊雖然只有1公分,但是密度高且邊緣不規則,疑似惡性腫瘤,經切片檢查後確認為非常罕見的男性乳癌。
閱讀更多
2020-12-28
李易紓
長期牙齒痛、牙齦腫,有可能是慢性「牙周病」發生!大家常聽到的牙菌斑俗稱「牙垢」,是由細菌、食物殘渣、脫落的口腔上皮細胞和唾液組成,而「牙結石」就是牙菌斑鈣化後堆積而成。醫師說,保護牙齒健康,可不能等到牙齒痛、牙齦腫才求診,平時的正確潔牙方式很重要,刷牙時機、工具與動作都是關鍵。
閱讀更多
2020-12-01
李易紓
衛生福利部108年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是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的第4位,好發年齡約45至64歲,比歐美國家提早8至10歲。其中又以45至49歲婦女的發生率最高,顯示乳癌是各個年齡層女性,都需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閱讀更多
2020-11-18
陳婉箐
20201118編按:嘉義一名女子11/4疑似因一次拔了20顆牙,隔天返家後就昏迷,送醫急救後於11/13拔管,雖然院方開立死因為肺炎,但家屬質疑是拔牙感染。究竟拔牙該注意哪些的風險,這篇文章有完整說明。
閱讀更多
6/ 14
第 6頁,共 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