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9
NOW健康
引發口腔癌3大危險因子為 檳榔 、吸菸、喝酒,早期發現並治療,5年存活率達8成。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平日也可在刷牙時照鏡子自我檢查,如發現異常應盡速就醫。
閱讀更多
2021-02-24
謝政言醫師
口腔清潔是每天必做的重要事項,可以有效地避免許多口腔疾病的發生,從根本杜絕齲齒、 牙周病、 口臭等等的問題。
閱讀更多
2021-01-21
NOW健康
48歲的汪小姐,對飲食有自己堅持的喜好,愛吃辣的她,三餐的基本配備就是1罐辣椒醬一定要準備在桌上,還要再來上1碗熱熱的湯,溫度最好是冒煙微燙口。由於工作忙碌,為了犒賞辛勞的自己,每天回家前都會固定在住家樓下的便利商店帶上1手啤酒,再打開電視追劇1個人獨自喝光啤酒,享受微醺快感。重口味的飲食習慣在同事眼中,都笑稱她是「酒國辣妹」。
閱讀更多
2021-01-20
林靜芸醫師
陳董受日本教育,很愛乾淨,只要流汗就洗澡,而且每次洗澡都用粗毛巾及清潔劑搓洗。陳董60歲時嚴重皮膚過敏,他作過測試,也避開過敏原,醫師吩咐他不要過度清洗。但在陳董的觀念,皮膚生病一定是沒洗乾淨,所以他改用減敏的清潔劑,依然常洗澡外加早晚泡澡。結果皮膚過敏愈來愈嚴重,除了得服用抗組織胺,還需標靶藥及類固醇。更慘的是藥物副作用,如骨質疏鬆、高血壓、高血糖,慢慢出現。
閱讀更多
2020-12-29
聯合報 / 記者黃惠群
國健署今公布「2018年癌症發生資料」,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6131人,較2017年增加4447人。2018年女性肺癌發生人數首度超過女性大腸癌,乳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標準化發生率持續上升,標準化死亡率持平,但甲狀腺癌女性為多數,而男性惡性機會較大。男性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呈上下震盪趨勢,其中30至49歲口腔癌發生率降幅2成,可能與年輕族群嚼 檳榔 及抽菸率下降有關。
閱讀更多
2020-12-28
李易紓
長期牙齒痛、牙齦腫,有可能是慢性「牙周病」發生!大家常聽到的牙菌斑俗稱「牙垢」,是由細菌、食物殘渣、脫落的口腔上皮細胞和唾液組成,而「牙結石」就是牙菌斑鈣化後堆積而成。醫師說,保護牙齒健康,可不能等到牙齒痛、牙齦腫才求診,平時的正確潔牙方式很重要,刷牙時機、工具與動作都是關鍵。
閱讀更多
2020-08-27
陳衛華 醫師
陳衛華醫師是一位心臟內科醫師,32歲那年起接連罹患骨癌、腎臟癌、甲狀腺癌三種嚴重的癌症,25年來歷經無數次大小手術,數度與死神交手,在冥河邊岸踱步,如今他60多歲,不但抗癌成功,身體完全康復,而且容光煥發、神采奕奕。
閱讀更多
2020-08-07
黃智群, 張芸瑄
傳統上,各醫學專科的病理學研究都是朝著該器官或組織特有的狀況去探究與分析,然而這樣的取向可能會有見樹不見林、或過度化約的疑慮。如果讀者看過流行病學資料或接觸過臨床個案,便可以發現有多種疾病經常會發生在一起(共病),且其嚴重度彼此連動。
閱讀更多
2020-08-06
NOW健康
根據衛福部公布108年國人10大死因,癌症已連續38年蟬聯首位,其中口腔癌的平均死亡年齡僅54歲,較其他癌症提早了10年以上,屬年輕型癌症,且發病到死亡的時間較短,而香菸與 檳榔 就是口腔癌的最大兇手!
閱讀更多
5/ 15
第 5頁,共 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