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2
彭蕙珍
1979年2月台灣爆發一件駭人的社會事件,一家設在台中太平的合法釀酒工廠,將可導致眼晴失明的工業用酒精,假冒成食用酒精,調製為高粱酒及米酒銷售。許多不知情的消費者買來飲用,造成不同程度的身體損害,其中一位是自國外學成歸來的教授,因喝到假酒而失明。同年5月,食用米糠油造成的「多 氯 聯苯中毒」事件,對2千多人的身體帶來永久性的傷害,而且大多數是經濟弱族群。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一群企業、學者及社會熱心人士於心不忍,1980年捐款成立基金會,由柴松林擔任第一屆董事長。從不接受政府資金的他們,在疫情這幾年因活動無法舉辦,加上募款等問題,面臨經營上的困難。律師吳榮達於11月1日決定接下董事長一職。自從接下這份工作,他每天都在煩惱要怎麼募款,幫消基會度過難關。
閱讀更多
2022-08-14
謝玠揚
編按:煮蟹肉棒時,外包裝塑膠套到底要不要先拆掉呢?一派說法認為塑膠套加熱會溶出有毒物質,卻也有人認為耐熱材質的塑膠套可以使蟹肉棒不會散開,保存鮮味?有名火鍋店老闆上臉書爆料公社發文說,經營火鍋店5、6年都是把蟹肉棒連塑膠套一起放入火鍋內烹調,有客人使用外送平台點餐,以「吃到塑化劑」為由客訴,最終免單讓自己賠了170元,「整個吃完了,我也沒看見你死掉?」這位火鍋店老闆秀出照片,該客人以「蟹肉棒塑膠沒拆,火鍋那麼燙,整鍋都塑化劑不敢吃了」,並附上照片傳至外送平台進行客訴,而該平台也移除被反映的餐點,等於免單不用付錢。老闆認為,蟹肉棒拆開就會整個散掉,火鍋本來就很燙「消費者騙吃騙喝道行那麼高,熊貓還能退錢170元」,「要拆不拆是店家的事情,這樣子就會吃死人嗎?最後還不是把火鍋吃掉了?」不過,不少網友想法則是和老闆不太一樣,「有爭議就不要用蟹肉棒當食材比較好」、「沒拆過包裝,不代表就沒問題,少量塑化劑的確不會致死,但不好的東西就別讓客人吃下肚了」。「塑膠套本來就要拆,沒人一起丟下去煮的」、「如果我吃到蟹肉棒塑膠套沒拆,也會給負評」。食藥署曾在「食用玩家-食藥署」臉書粉絲團解釋,蟹肉棒塑膠套這個難以破解的鄉野傳說,常常都是五五波沒有結論讓人困擾,但建議還是不要嫌麻煩動手拆掉,因為塑膠材質不建議置於長時間高溫烹煮的環境!食藥署表示,嚴格來說,塑膠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有許多種塑膠材料,同時耐熱溫度會是一個範圍而非固定值,譬如:聚 氯 乙烯(PVC,耐熱60~80度)、高密度聚乙烯(HDPE,耐熱90~110度)、聚丙烯(PP,耐熱100~140度)、聚碳酸酯(PC,耐熱120~130度)等等材質,各種塑膠材質有其耐受溫度的範圍。由於塑膠類材質於高溫下的結構相對較不安定,並不建議長時間置於高溫烹煮的環境,建議料理前拆掉塑膠套是最保險的做法。(原文刊載於2020/1/8,更新時間為2022/8/14)
閱讀更多
2022-06-10
李易紓整理
不少人為了防疫,會將酒精不停噴灑周圍和雙手,但防疫酒精不是量多就是好,如果噴灑的方式錯誤,甚至可能造成傷肝腎至導致肺部功能受損!
閱讀更多
2022-03-30
郭美懿
入春氣溫劇烈變化,氣候晴雨不定,很容易引發皮膚過敏。尤其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對季節轉換特別敏感,常因嚴重搔癢感讓人抓不停,甚至可能把皮膚抓到出血。萬芳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林鼎智表示,異位性皮膚炎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其實可從日常調整做起,包括飲食、保濕、衣物與居家生活等,就能大幅提升療效。
閱讀更多
2021-06-10
林信男
振興醫院感染科醫師顏慕庸,6/10出席新北市政府防疫應變記者會,於會中分享「社區流行趨吉避凶3大招」,盼民眾徹底落實,降低把病毒帶入家中的風險,並稱他「過去1年半來,就是過這樣的生活。」
閱讀更多
2021-05-26
營養師Ariel
台灣疫情持續告急,許多人為了降低感染風險,開始相信一些似是而非的偏方,許多坊間流言看在營養師Ariel眼裡直搖頭,今天就來從營養師的角度一一破解這些錯誤的訊息!
閱讀更多
2021-04-23
NOW健康
現代人的性觀念逐漸變得開放,不僅初次性行為的年齡層下降,更有不少人因貪圖一時的歡愉而忽略防護措施。台北市1名王姓男子雖長期單身,卻經常流連於夜店等聲色場所,與多人發生過一夜情,某日洗澡時發現下體出現幾顆突起物,不過因身體沒有感到不適而不以為意,1個月後發現突起物越變越大嚇傻,趕緊就醫經診斷為菜花。
閱讀更多
2020-10-11
張適恆
2019年4月初,全球媒體很有默契的,刊載了同一則新聞。是什麼新聞這麼受到全球媒體共同矚目?不是中美貿易戰,也跟恐怖主義沒有關係。而且跟這些比起來,它對你的影響可能更為深遠。
閱讀更多
2020-06-18
黃軒醫師
在臺灣是很幸福的,因為COVID-19 病毒在境內一直是零。但是外面的世界,真實呈現不是如此清零,只是臺灣媒體報導,已經不再熱衷報導外國的殘酷慘局了。如果我告訴你,我們全世界,每天都是以12-14萬,確診病例增加!如果我告訴你,近日全球的全球確診人數將突破800萬人,你一定以為不關你的事吧!
閱讀更多
3/ 9
第 3頁,共 9頁